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五)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

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鶱翥。

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

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

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

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

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

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形式: 古风

翻译

内心忧虑如同冬眠的昆虫,雷雨的震动使他振奋起来。
没有根基的事物不会生长,有翅膀的都展翅飞翔。
哀叹我独自枯萎,未来何处去,过去谁来过。
想起兄长将向北迁移,大海辽阔让人心情焦虑。
七年间的来往,真是如同梦境般虚幻。
从今以后我要建造自己的家,不再寻求居住之地。
天下四方哪里不能安身,切勿停留于生死变换之处。
在世间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何喜何惧都不再重要。

注释

幽忧:深深的忧虑。
蛰虫:冬眠的昆虫。
雷雨:比喻生活中的重大变故。
无根:没有根基或基础。
萌动:开始生长。
鶱翥:鸟儿展翅高飞。
枯槁:形容人或事物衰败、憔悴。
北迁:向北迁移,可能指人生的重大变动。
海阔:形容心胸开阔或环境宽广。
煎百虑:形容思绪万千,焦虑不安。
梦幻:比喻虚幻不实的感觉。
占籍:取得户籍,此处指安定下来。
生灭处:指生死变换的地方,即轮回之境。
纵浪:任由波浪起伏,比喻随大势而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和陶渊明的风格,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诗中以“幽忧如蛰虫”起笔,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与忧虑,如同冬眠的昆虫被雷雨惊醒,充满活力。接着,诗人感叹自己的生活状态,如同无根之木,无法萌发新生,有翅膀也无法展翅飞翔。

诗人进一步抒发孤独与迷茫,“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表达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他想起兄长将要北迁,海阔天空的前景使他的忧虑更加复杂。七年间的变迁,让他觉得人生如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让他决定从此不再漂泊,选择安定下来。

“占籍无所住,四方无不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认为世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安身立命,唯独避开生死无常的境地。最后两句“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诗人接纳了人生的起伏变化,明白在大自然的流转中,无需过分欢喜或恐惧,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的遭遇和感悟,展现了苏辙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由、安定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四)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

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穷冬忽涌溢,络绎瓶瓮早。

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

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三)

我来适恶岁,斗米如珠量。

何时举头看,岁月守心房。

念我东坡翁,忍饥海中央。愿翁勿言饥,稷调阴阳。

玉池有清水,生肥满中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二)

莫言三谪远,归路近庾岭。

谁怜东坡穷,垂老徙此景。

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

平生笑子厚,山水记柳永。

孜孜苦怀归,何异走逃影。

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

百年寄龟息,幸此支床静。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一)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

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

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

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

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