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兰若僧

一身禅诵苦,洒扫古花宫。

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

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

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一生修行勤苦,在古老寺庙中诵经打扫。
静谧的房间门常常关着,深深的藤蔓遮住了月光,无法穿透。
高高的树上挂着灯笼,在纷乱的经幡之中敲响磬声。
事迹被载入高僧传记,长久地被称为远离尘世的两位高僧。

注释

一身:指一生。
禅诵:修行诵经。
苦:勤奋、辛苦。
洒扫:打扫清洁。
古花宫:古老的寺庙,以花装饰的宫殿,代指寺庙。
静室:清静的房间,指僧人的禅房。
门常闭:表示很少有人打扰,生活清静。
深萝:深茂的藤蔓。
月不通:月光透不过来,形容环境幽暗隐蔽。
悬灯:悬挂的灯笼。
乔木上:高大的树木上。
鸣磬:敲击磬石发出的声音,磬是佛教仪式中使用的乐器。
乱幡中:在飘动的经幡之中,幡为佛教中悬挂的长条形旗子。
附入:被收录进。
高僧传:记载高僧生平和修行成就的书籍。
长称:长久地被称作。
二远公:指两位远离世俗、修行高深的僧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隐逸生活和精神追求。"一身禅诵苦"表明僧人致力于禅修,身体心灵皆投入到佛法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洒扫古花宫"则是对其居所环境的一种描写,这里的“古花宫”可能指的是一处古老的寺庙或僧人的寓所,僧人在这里进行着日常的清洁工作。

"静室门常闭"和"深萝月不通"两句交代了僧人生活的宁静与隔绝,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的安静生活,即使是夜晚明亮的月光也似乎无法穿透他的居所。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专注。

"悬灯乔木上"可能是指僧人在树上挂起了油灯,这不仅照亮了他的夜晚阅读或禅坐,也象征着智慧之光。"鸣磬乱幡中"则是一种佛教仪式中的动态描写,鸣磬即是击磬,是一种佛教礼仪用具,僧人在诵经或念咒时常伴随其声,这里的“乱幡”可能指的是寺庙中飘扬的旗帜,或许是诗人对声音效果的一种形象描述。

最后两句"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表明这位僧人的德行和修为被后世记录在佛教典籍之中,并且被尊称为“二远公”,显示其在佛法修持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环境、精神状态和社会评价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世俗纷扰的宗教人物形象。

收录诗词(70)

于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相关古诗词

赠李太守

几年为郡守,家似布衣贫。

沽酒迎幽客,无金与近臣。

捣茶书院静,讲易药堂春。

归阙功成后,随车有野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访道者

触烟入溪口,岸岸唯柽栎。

其中尽碧流,十里不通屐。

出林山始转,绝径缘峭壁。

把藤借行势,侧足凭石脉。

㰹牙断行处,光滑猿猱迹。

忽然风景异,乃到神仙宅。

天晴茅屋头,残云蒸气白。

隔窗梳发声,久立闻吹笛。

抱琴出门来,不顾人间客。

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落叶埋长松,出地才数尺。

曾读上清经,知注长生籍。

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

形式: 古风

古词三首(其一)

素丝带金地,窗间掬飞尘。

偷得凤凰钗,门前乞行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古词三首(其二)

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

随人敲铜镜,街头救明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