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雅山遭遇风雨时的独特体验。首句"怪石砑鸟道危"写出了山路险峻,连飞鸟都难以平稳通过,足见其崎岖难行。"屐痕扶雨过厜㕒"则细致刻画了诗人穿着木屐,在雨中艰难前行的情景,表现出他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接着,"高厓草木深秋变"描绘了深秋时节,山崖上的草木因季节更替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暗示时光流转与自然景色的变化。"众壑阴晴万象疑"进一步渲染了山中天气多变,使得山谷间的景象仿佛幻化无穷,令人迷惑。
"残月吐洲孤蚌减,枯松坠子野禽饥"两句,通过描绘残月映照下的荒凉景象和饥饿的野禽,增添了画面的凄冷与荒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慨。
最后,"披榛处处寻遗迹,惆怅山僧总未知"表达了诗人独自在林间探寻,希望能找到历史或前人留下的痕迹,然而却无人知晓,流露出一种失落和遗憾的情绪,也反映了他对知识和历史的追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雅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明末清初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