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上德不德》由唐代诗人王棨所作,通过深邃的语言探讨了道德与德行的本质。诗中以“上德”为主题,阐述了德行的真正含义并非外在的彰显或自我标榜,而是内在的修养与实践。
首句“何从称上德,舍德德方全”,提出疑问,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上德?只有当一个人的德行完全融入自身,而非仅仅作为外在的标签时,真正的德行才得以完整体现。
接着,“圣者如非圣,贤者不自贤”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圣人与贤人的境界,并非在于他们是否被世人视为圣贤,而在于他们是否超越了自我,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非圣”和“不自贤”并非否定之意,而是指真正的圣贤并不以圣贤之名自居,而是超越了世俗的评价标准。
“海宁言我广,神岂谓予玄”两句,通过类比大海的广阔与神明的深远,表达了德行的广大与深邃,以及对德行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表面,而应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深处。
“伐善功难立,无为化易宣”则指出追求自我夸耀的善行难以建立,而真正的化育与影响他人,往往在于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行为之中。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通过自然、顺应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道惟闻邃古,理亦愧先天”表明了对古老智慧的尊重与敬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理解大道与自然规律面前的谦逊态度。
最后,“欲述犹龙旨,应忘得意筌”表达了对高深道理的追求与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与真理难以言传,需要超越言语与形式,直接领悟其本质。这里“犹龙旨”比喻难以捉摸、深奥莫测的道理,而“得意筌”则是指追求目标的方法或路径,强调了直接体验与领悟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德行、智慧、自然法则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