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乐天

沧溟曾见化微尘,花发桃源几度春。

俗眼莫轻狂道士,此身应是谪仙人。

清弹一曲悲风远,绝唱千章白雪新。

异日三茅成卜筑,却因瓶锡得为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和许乐天》。诗中描绘了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赞美,以及对超凡脱俗之人的敬仰之情。

首联“沧溟曾见化微尘,花发桃源几度春”以“沧溟”象征广阔的宇宙,而“化微尘”则暗示着万物皆有其转化与重生的过程。桃花盛开的桃源,象征着理想中的仙境,几度春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循环与宇宙真理的思考。

颔联“俗眼莫轻狂道士,此身应是谪仙人”是对世俗眼光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家人物的尊重与敬仰。这里的“道士”不仅指修炼成仙之人,也暗含了对那些超越凡俗、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的赞誉。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与超脱并非一般人所能轻易理解和欣赏的。

颈联“清弹一曲悲风远,绝唱千章白雪新”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美的追求。通过“清弹”、“悲风”、“绝唱”、“白雪”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高雅、纯净的艺术场景,表达了对艺术作品深远意境和独特魅力的赞赏。

尾联“异日三茅成卜筑,却因瓶锡得为邻”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三茅,可能是指三茅山,这里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隐居之地。通过“卜筑”(选择居住地)和“瓶锡”(僧侣的行头),诗人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最后,“却因瓶锡得为邻”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同样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为伴,共同探索人生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艺术、人生及超凡脱俗之人的深刻感悟与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精神世界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师复作水饼供出五诗送别谢之

草堂野饭蜀江滨,妥贴寒光刻削人。

忽展五篇争疾读,便惊四座暖生春。

已欣莲社风流在,更觉溪山气味新。

放箸翛然庐岳去,门栏他日梦应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赠鉴上人

毗尼藏出清净宝,精进林生功德香。

但得身心常寂静,自然毛孔发灵光。

苍苔不厌芒鞋弊,空翠偏宜坏衲荒。

好在虎溪长不出,阿持何意尚游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静上人

雪摧枯虑默如瘖,秋压寒松老不禁。

一室闭门稀识面,半窗斜照自拴针。

重城此日留诗别,叠巘何年结伴寻。

衰退宁堪久尘土,相看满眼是归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表上人久事云庵过余石门

冻折枯杉已死灰,岂宜安著在尘埃。

偎衰不入今人眼,精进曾亲古佛来。

爱子渠渠念绨惠,为余得得出岩隈。

苍颜华首供衰暮,未死重逢更几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