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作品《复和(其一)》。沈辽在诗中探讨了禅学的精髓,以问答的形式展开。
首句“老师善言法,何者名为禅。”提出问题,询问老师如何通过言语教授佛法,进而引出“禅”的概念。接着,“不复著言句,应当离事缘。”强调了禅学并非依赖于文字和言语,而是需要脱离世俗事务的束缚,达到内心的清净与解脱。
“挹水何有用,攀云谁望天。”这两句以自然景象为喻,说明追求外在事物的意义有限,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在于内心。水和云都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价值或意义,只有当人的心灵超越这些表象,才能真正领悟到内在的真理。
最后,“欲知證心要,为我示偏圆。”表达了对理解禅学核心的渴望,并请求老师指点。这里的“偏圆”可能指的是禅学中追求的平衡与和谐,即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在差异中找到共通之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探讨了禅学的实践方法和核心理念,强调了超越言语、摆脱世俗、内观自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