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其四)

下马冷泉亭,懿此丹壑幽。

泓澄粲玉砾,半亩如泼油。

岩岰起三板,轰雷溅涛头。

向来澄止面,怒沫喧山丘。

莫作动静观,止性元不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在冷泉亭下马,欣赏这深谷中的美景。
清澈见底,如同玉石碎屑铺满,半个池塘水面平静如油。
峭壁上突起三块巨石,仿佛雷声轰鸣,激起层层浪花。
原本平静的水面,此刻却被激起的泡沫喧闹,犹如山丘般起伏。
不要只看表面的静动变化,事物的本质是不动不流的。

注释

下马:从马上下来。
懿:美好,赞美。
丹壑:深红色的山谷。
幽:幽深。
泓澄:清澈明亮。
粲:鲜明,光亮。
玉砾:像玉石般的碎石。
泼油:比喻水面平静如镜。
岩岰:峭壁上的突出岩石。
轰雷:像打雷一样。
溅涛头:激起浪花。
澄止面:平静的水面。
怒沫:汹涌的泡沫。
喧山丘:声音大得像山丘在喧哗。
莫作:不要把...当作。
动静观:静与动的表面现象。
止性:静止的本质。
元不流:根本不会流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葛立方在八月二十日游览西湖时,来到冷泉亭的所见所感。他下车后,被眼前的丹壑景色深深吸引,泉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池碧玉,砾石闪烁,犹如泼洒的油光。泉边的岩石陡峭,水势汹涌,如同轰鸣的雷声溅起滔滔白浪,原本平静的水面瞬间变得波涛汹涌,泡沫喧嚣,山丘为之震动。

诗人提醒读者,不要仅仅从表面的动静变化来看待这自然景象,因为水的本质是静止而流动的,"止性元不流",它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暗示着世间万物虽有起伏,但其内在的本性却是不变的。整体上,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冷泉的动态美,同时也寓含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72)

葛立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自号懒真子。后定居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

  • 字:常之
  • 籍贯:丹阳(今属江苏)
  • 生卒年:?~1164

相关古诗词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其五)

天竺古浮屠,孤云一鸟径。

去天真尺五,峻步欲乘兴。

石壁半空立,略彴引危嶝。

山底禽衔花,石罅僧入定。

请从三昧起,林外有疏磬。

形式: 古风 押[径]韵

十一月十日酒散已二鼓与千里步月因至水堂(其二)

梦入千家枕,寒声薄水堂。

溪山浑著月,梅竹半封霜。

夜榜响葭浦,寒鱼跳石塘。

可怜清绝景,夜夜属渔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十月十四夜三鼓壶天月色佳甚以诗招道祖

壶天有胜事,玉宇净纤埃。

有意嚼复嚼,今宵来不来。

山公须酩酊,令史莫咍台。

明月隔溪共,只今肠九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卫卿叔自青旸寄诗一卷以饮酒果核殽味烹茶斋戒清修伤时等为题皆纪一时之事凡十七首为报(其五)

客居贫病医无方,忍饥面作瞿昙黄。

枫叶萧萧风阵长,东厢曝背资沧凉。

邻家有酒难偷尝,草书正藉公孙娘。

家家刈熟畦丁忙,有口不识云子香。

令我驰神青旸乡,杯粟有时来实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