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高。
此去自当佚,向来诚独劳。
东湖归践履,南浦荐风骚。
尚念匈奴在,家山未可褒。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忧虑。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高。" 这两句开篇便以洛阳九老的故事为背景,九老是古代著名的隐逸者,而诗中的“我”却选择了独自一人在树林之下,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高"字用得好,不仅形容身体的高大,更有精神上的超然。
"此去自当佚,向来诚独劳。" "此去"指的是未来,"当佚"即隐逸的生活,而“向来”则是过去,“独劳”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的辛勤努力感到孤独和疲惆,这里有对比,也有自嘲。
"东湖归践履,南浦荐风骚。" "东湖"与"南浦"可能是诗人隐居之地的指代,“践履”、“荐风骚”则形容诗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悠然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尚念匈奴在,家山未可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常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即便身处隐逸之地,但心系国事,这种关怀显示了诗人的胸襟和担当。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向往归隐生活,追求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国家大义的牵挂。这正是中国古代士人复杂的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不详
贝阙岧峣不可攀,遥分绛节下人间。
起元立道几千岁,择胜栖神第一山。
膏雨应时丰绿野,真风与世养朱颜。
山前老叟非仙骨,怅望丹崖藓篆斑。
老大添身倦,飘零减性豪。
路尘知旱苦,山瘦觉秋高。
若有持衡分,惭无汗马劳。
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处处云山异,时时气象同。
官程严有限,王事冗无穷。
晚色烘西日,霜威酿北风。
人生真梦幻,底用苦匆匆。
铨选仍多弊,今年得伟人。
衣冠归藻鉴,草芥倚阳春。
冢宰天官贵,山公启事新。
请收才杰士,预作凤池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