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岩

天如碧玉瓯,下覆白玉盘。

晶光眩相射,我独居两间。

正视不胜瞬,却立聊少安。

但觉风浩浩,骨毛森似寒。

神仙杳无处,宁论有尘寰。

身轻一槁叶,两腋如飞翰。

同行挽我衣,何往何当还。

少留作诗去,奇哉此凭阑。

形式: 古风

翻译

天空如同碧绿的玉杯,下方覆盖着洁白的玉盘。
光芒闪耀相互映照,我独自一人置身其中两室之间。
正面看去无法久留,转身站立暂且安心。
只觉得风势浩大,吹得我肌肤发冷,骨头发颤。
神仙渺茫无处寻觅,哪里还顾得上人世间的事。
身体轻盈如一片枯叶,两腋仿佛生出翅膀。
同伴拉住我的衣角,不知要去何处,何时返回。
稍作停留写下这首诗,奇妙的是此刻倚栏远望。

注释

碧玉瓯:碧绿的玉杯。
白玉盘:洁白的玉盘。
眩相射:光芒闪耀。
两间:两个房间。
胜瞬:能长时间注视。
聊少安:暂且安心。
浩浩:浩大。
森似寒:发冷、发颤。
杳无处:渺茫无处。
尘寰:人世间。
一槁叶:如一片枯叶轻盈。
飞翰:飞翔的羽翼。
挽我衣:拉住我的衣角。
何往何当还:不知去向,何时回来。
作诗去:写诗离开。
奇哉:奇妙。
凭阑:倚栏远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七宝岩》,描绘了诗人登临七宝岩所见的景象。首句“天如碧玉瓯,下覆白玉盘”以瑰丽的比喻描绘天空如碧绿的玉碗,大地如覆盖其下的白玉盘,形象生动。接下来的诗句“晶光眩相射,我独居两间”写出了日光与山岩交相辉映的壮观,诗人独自置身其中,感到无比的震撼。

“正视不胜瞬,却立聊少安”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的目不暇接,只能稍作停顿以求片刻安宁。“但觉风浩浩,骨毛森似寒”则写出清风带来的凉意,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神秘。

“神仙杳无处,宁论有尘寰”流露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暗示此处仿佛远离尘世喧嚣。“身轻一槁叶,两腋如飞翰”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自己此刻轻盈得如同一片落叶,飞翔之感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同行挽我衣,何往何当还”表达了同伴的挽留和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在此停留,又对未来归途充满疑问。结尾“少留作诗去,奇哉此凭阑”则以诗人的创作行为,赞美了眼前的奇景和这次登高体验的独特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超然心境的追求。

收录诗词(2044)

范成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字:致能
  • 号:称石湖居士
  •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126-1193

相关古诗词

九月二十八日湖上检校篱落

村北村南打稻声,荒园屐齿亦嬉晴。

菊边更觉朝阳好,松下偏闻晚吹清。

一岁无非吾乐事,千金不博此閒行。

周遭踏遍芙蓉岸,足痹腰顽栩栩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九月八日泊池口

斜景下天末,烟霏酣夕红。

馀晖染江色,潋滟琥珀浓。

我从落日西,忽到大江东。

回首旧游处,曛黄锦城中。

药市并乐事,歌楼沸晴空。

故人十二阑,岂复念此翁。

形式: 古风

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将及幕属饮清心堂观晚菊分韵得噪暮字

甲光射曾云,雨脚不敢到。

西山明古雪,秋日一竿照。

先偏井络密,后拒参旗掉。

分弓滴博平,鸣剑伊吾小。

君看天山箭,狐兔何足了。

开边吾岂敢,自治有馀巧。

归来翠帷卷,聊共黄花笑。

虽无落帽风,亦复接䍦倒。

馀閒校笔阵,刻烛龙蛇埽。

毛锥乃更勇,我亦鼓旗噪。

形式: 古风

九月三日宿胥口始闻雁

故人久不见,乍见杂悲喜。

新雁如故人,一声惊我起。

把酒不能觞,送目问行李。

曾云行路难,空濛千万里。

塞北多关山,江南渺云水。

风高吹汝瘦,旅伴今馀几。

斜行不少驻,灭没苍烟里。

羁游吾亦倦,客程殊未已。

扁舟费年华,短缆系沙尾。

物生各有役,冥心听行止。

江郊匝地熟,场圃平如砥。

归期且忽念,共饱丰年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