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怀山》。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首句“我年四十四,须发已见白”,诗人以自己的年龄和外貌特征开篇,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衰老。接着,“况复秋冬来,尪然抱羸疾”两句,描绘了秋冬季节的萧瑟景象以及诗人因疾病而显得疲惫不堪的状态,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强颜班行中,公私有何益”两句,诗人反思自己在官场中的表现,认为无论是在公职还是私人事务上,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对现实的不满。
“既不能随时,又不任陈力”表明了诗人对于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和无力贡献的自责。“独无百亩田,独无五亩宅”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宁静的生活。
“一朝辞禄养,何以谋代食”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归隐的想法,但又担心如何维持生计的忧虑。“欲留谅不能,欲去且未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公私两乖违,转展复反侧”描述了诗人面对公私之间的冲突时的困扰和不安。“贤者逝不惑”引用古人智慧,表达了对贤者的敬仰和对自身困惑的反思。
“若非太阿锋,割断利名索”借用宝剑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功名利禄束缚的愿望。“一朝复一朝,到老终役役”感叹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劳碌。
最后,“古人邈已远,近事堪法式”提醒自己要学习古人的智慧,以应对当前的困境。“不见毛贞甫,四十挂朝帻”通过引用毛贞甫的例子,表达了对年轻官员早年即面临官场压力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和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