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小隐

大江之右多奇峰,天台远与罗浮通。

鹤山苍苍在何许,嘉名独擅东南雄。

中有隐士好事者,作图远寄乌台下。

乌台柱史隐士交,持卷索我挥狂毫。

开图指点山佳处,峭壁回峦簇烟树。

涧花流出山中春,松风扫遍溪头路。

数椽茅屋何萧然,白云檐宇常周旋。

读易已了嘉遁趣,作诗或赋招隐篇。

此境初从柱史说,令人掩卷想奇绝。

振衣千仞或可期,万里云霄坐超越。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隐逸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鹤山小隐的自然美景和隐士的生活情趣。

首先,诗人以“大江之右多奇峰,天台远与罗浮通”开篇,巧妙地将鹤山置于天台山和罗浮山之间,暗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和自然景观的壮丽。接着,“鹤山苍苍在何许,嘉名独擅东南雄”进一步强调鹤山的独特魅力,将其誉为东南一隅的雄奇之地。

随后,诗人通过“中有隐士好事者,作图远寄乌台下”引出隐士的形象,通过一幅描绘鹤山美景的图画,将隐士与乌台(官署)的柱史(官员)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共鸣。这一段不仅揭示了隐士与世俗官场的互动,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接下来,“开图指点山佳处,峭壁回峦簇烟树。涧花流出山中春,松风扫遍溪头路”四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鹤山小隐的自然风光:峭壁环绕,烟树簇拥,山中春意盎然,溪边松风轻拂。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展现了鹤山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数椽茅屋何萧然,白云檐宇常周旋”则描绘了隐士居住的小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读易已了嘉遁趣,作诗或赋招隐篇”则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阅读《易经》理解隐居的乐趣,并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此境初从柱史说,令人掩卷想奇绝。振衣千仞或可期,万里云霄坐超越”表达了诗人对鹤山小隐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隐逸生活的想象与向往。诗人认为,这样的隐居之地虽初闻于柱史之口,但其奇绝之处足以让人掩卷沉思,甚至渴望亲自体验,达到心灵的超越。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鹤山小隐自然景观和隐士生活情趣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以及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1331)

薛瑄(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齐都歌

偶把渔竿来渭水,诸侯八百从如蚁。

洗兵一雨天下清,兴王事业应难比。

茅土之封东土侯,奄有青济都营丘。

千乘龙旗照沧海,百层雉堞临淄流。

淄流拂曙歌钟起,人物喧阗隘都市。

黄金白壁酬君公,文马雕轩觐天子。

前朝后市何辉光,歌台舞榭遥相望。

长剑危冠盛皋虎,珠廉绣幕围姬姜。

伯业相传仅千载,宁知时去繁华改。

盗贼公然窃宝弓,坐令青社无光彩。

是非得失俱悠哉,空馀废址连荒台。

往事凄凉不可问,淄流呜咽悲风来。

形式: 古风

古松怪石歌

山东宪署两绝奇,古松怪石相蔽亏。

耳畔或闻海涛作,眼中不见云根移。

皮皴鳞蹙涩寒雨,霜雕雪刻莓苔聚。

方惊白日起潜蛟,更讶幽阴踞虓虎。

因怜二物争豪雄,壮颜毅色孰与同。

阅世不今亦不古,回头几觉凡物空。

岱宗千尺云昆崙,一勺水安得良工。

为我写此松石图,坐携造化入袖里。

形式: 古风

怀忠堂为都指挥李进赋

将军树勋起云中,结发慷慨从飞龙。

几年拥节驱罴熊,扶桑日出西崆峒。

旄头射落天山空,青海不复烽火红。

仁义之将良可宗,丈夫不数卫霍功。

时清包裹刀与弓,八蛮入贡重译通。

朅来分阃何从容,敦崇诗礼轻豪丰。

所居之堂名怀忠,怀忠事业应无穷。

我虽儒冠心颇雄,寸管不让三尺锋。

等閒禆补造化功,拟今四海歌皇风,怀忠将无与君同。

形式: 古风

登州行

骢马晓辞莱子国,北上高冈俯辽碣。

辽碣万里天风寒,山溪二月凌澌结。

空濛极目春无边,春涛汹汹摇春烟。

还从绝岭下长坂,高城忽起沧溟前。

沧溟倒浸红楼影,通衢豁达尘埃静。

已应持节是明时,况复观风得佳境。

天开海阔霜台高,霜台远思何飘飘。

巨鳌戴山真浪语,大方见笑非虚谣。

乾坤俯仰高歌起,有物无名大莫比。

瀛海茫茫未足誇,真是人间一泓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