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充上人谒南山源禅师

老源缚屋矶山侧,庐山对门江水隔。

单丁住山二十年,一等栽田博饭吃。

诸方说禅如纺车,我口钝迟无气力。

屋头枯木自安禅,生铁脊梁钉椿直。

我昔东游曾见之,两颊温然笑涡出。

到今持梦渡杨澜,浪花漫天浩无极。

纷纷衲子饱眠卧,面如栀子衣领白。

年年江北与江南,谁肯端来寻此客。

爱君今人肺肠古,毛骨含秋眼睛碧。

能知此老端往寻,处处好山留不得。

作诗赠君终自愧,君去我留空叹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充上人的僧侣拜访南山源禅师的场景,充满了对禅宗修行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友人品格的赞美。

首句“老源缚屋矶山侧,庐山对门江水隔”描绘了充上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孤独,山川相隔,仿佛与世隔绝,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单丁住山二十年,一等栽田博饭吃”则展示了充上人独自在山中修行的生活状态,通过“二十年”这一时间跨度,强调了其坚定的修行意志和对简单生活的适应。

“诸方说禅如纺车,我口钝迟无气力”一句,以纺车比喻他人对禅学的阐述,形象地表达了充上人认为自己言语笨拙,难以表达禅理的谦逊态度。接下来“屋头枯木自安禅,生铁脊梁钉椿直”则通过自然界的形象,象征充上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正直和坚韧。

“我昔东游曾见之,两颊温然笑涡出”回忆了诗人与充上人的相遇,展现了充上人温和的笑容,进一步凸显其人格魅力。“到今持梦渡杨澜,浪花漫天浩无极”则以渡河为喻,表达了充上人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执着与勇气,尽管前路充满波折,但依然勇往直前。

“纷纷衲子饱眠卧,面如栀子衣领白”对比了其他僧侣的懒散生活,突出了充上人对修行的虔诚与坚持。“年年江北与江南,谁肯端来寻此客”表达了充上人虽身处偏远之地,却渴望有人理解其修行之路的孤独与价值。

最后,“爱君今人肺肠古,毛骨含秋眼睛碧”赞美了充上人现代人的外表下,却拥有一颗古老而深邃的心灵,以及明亮清澈的眼神。“能知此老端往寻,处处好山留不得”表达了诗人希望跟随充上人一起探索更多美好山川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充上人离去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充上人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品格的赞美,展现了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高安会谅师出诸公所惠诗求予为赋用祖原韵

黄尘踏遍江南岸,矫首无言对河汉。

故山有屋埋深云,一夜归心掣不断。

山舟日夜去无休,挽绳欲系惭无由。

纷纷世态真一梦,顾我所为如直钩。

绿锦江头识谅禅,倾坐高谈象帝先。

疑君即是僧太白,不然无乃真弥天。

仙风袭人欲轻举,天容道气出眉宇。

拥坐衣裳堕不收,山水怀云轻百补。

我今老倦亦慵参,去死正如三眠蚕。

相看一笑有佳约,他日同归五老庵。

人生真若屈伸肘,萍浮梗泛因邂逅。

料君有胆大于身,未应搜索因诗瘦。

閒亭夏木初垂阴,相逢还得同携手。

未见千首万丈光,先看七步才八斗。

形式: 古风

次韵汪履道

老来渐觉朋侪少,夜室孤禅还自照。

惟诗垢习未全除,赖有汪郎恰同调。

尝闻从来以类从,谷风忽作虎应啸。

交道今嗟张纸薄,老人尝乖少年约。

与君一笑似三秋,此道长令洞开廓。

形式: 古风

次韵李商老匡山道中望天池

幽人修水上,春涨冒陂田。

时时想见之,笑颊微涡旋。

往来柴桑间,妙语生云烟。

庐山自高寒,青碧开晴天。

倚藤望绝顶,风味如斜川。

我思从之游,子亦当勉旃。

诗成聊假寐,归梦历层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至丰家市读商老诗次韵

杨柳护桥春欲暗,山茶出屋人未知。

冒田决决走流水,小夫铲塍翁夹篱。

雪晴春巷生青草,烟湿人家营晚炊。

心疑辋川摩诘画,目诵匡山商老诗。

夜投村店想清境,蛙满四邻檐月移。

卧看孤灯心耿耿,呼童觅纸聊记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