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山人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坤炉。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昌黎山人持着藜杖,三次来访我在三方角落。
他庄重坐下,无人打扰,滔滔不绝的言辞如同流水滚珠。
他曾炼制过汇聚日月精华的灵丹,珍贵无比,出自天地熔炉。
他的行动独特,无法追赶,怎能期待一双鞋子能化作飞凫随他而去。

注释

昌黎山人:指诗人自己或友人,以昌黎为籍贯。
藜杖:藜茎制成的手杖,象征年老或简朴。
三隅:三个不同的地方,表示访次数多。
端然:庄重的样子。
谈辩:交谈辩论。
衮衮如流珠:形容言语流畅,像滚珠一样。
灵丹: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日月鼎:象征天地精华的炼丹器。
乾坤炉:象征宇宙万物生成的地方。
撇起:独特或难以模仿的行为。
双舄:古代官员的官鞋,这里比喻贵重的鞋子。
飞凫:飞翔的野鸭,比喻快速或超脱世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昌黎的山人与诗中的“我”相识交往的情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友情和对知识、智慧的尊重。

“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这里的“藜杖”是一种长条形的竹杖,用以支撑老人步行之需,象征着山人的清高与不屈。山人三次寻访诗人,可见其诚意和对诗人的重视。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山人到来后,他的气质是那么庄重安详,即便是在交谈中也显得从容不迫。"谈辩衮衮如流珠"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之间高水平、内容丰富的对话,宛如珍珠般滴落,每一句话都弥足珍贵。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坤炉。”这里借用道家修炼之术来比喻山人与诗人的交流,如同在天地之间煅烧出至宝无上的灵丹。这种修辞手法强调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和对彼此智慧的极高评价。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山人的离开时的心情。他不忍心看到这位朋友远去,但又无力阻挡,只能希望有一双翅膀,如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凫”,能够陪伴山人一起飞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两位士人之间超越世俗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知识交流的热衷。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送韩震都官监渭州酒韩近悼亡

士师每失官,未始有忧愠。

园吏既丧妇,何尝复嗟愤。

二子道义胜,一与天理顺。

之人乃其徒,心迹两相近。

区区赴穷塞,而使卖官酝。

胸中浩然者,俗口不得问。

好军此开府,遇士以恩信。

若访禦戎策,请为讲三阵。

形式: 古风

送窦佥判同年

冰霜满清汉,此地送君归。

天涯作远别,怀抱殊依依。

短亭临灙水,杨柳长条稀。

道傍有寒梅,幽香扑人衣。

折以持赠君,爱之含春晖。

酒罢不可留,晚鸿随马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郡斋水阁闲书.北岸

曲榭红蕖影上,圆庵绿筱阴中。

门外何人会画,故来写作屏风。

形式: 六言诗 押[东]韵

骆谷

高峰偃蹇云崔嵬,层崖巨壑长峡开。

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埋深苔。

行人侧足恐惧过,飞鸟敛翅哀鸣回。

君不见德宗注意用奸慝,大驾从此苍黄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