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矿坑老僧

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

趺坐树间石,力耕溪上田。

解言南国事,能咏碧云篇。

莫贳远公酒,余非陶令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山深处没有外界的纷扰,傍晚时分我喜爱听潺潺流水声。
我盘腿坐在树下的石头上,辛勤耕耘溪边的田地。
我能讲述南方的故事,也能吟诵描绘碧空如洗的诗篇。
不要赊给我远公那样的酒,因为我并非像陶渊明那样有隐逸之才。

注释

山深:指偏远的山区。
无外事:没有世俗之事。
日夕:傍晚。
爱潺湲:喜欢听流水声。
趺坐:盘腿而坐。
树间石:树下的石头。
力耕:用力耕作。
溪上田:溪边的农田。
解言:懂得讲述。
南国事:南方的故事。
能咏:会吟诵。
碧云篇:描绘碧空的诗篇。
贳:赊欠。
远公酒:远公(陶渊明的朋友)那样的酒。
余:我。
非:不是。
陶令贤:像陶渊明那样的贤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访矿坑老僧》,描绘了作者探访山中老僧的生活情景。首句“山深无外事”,写出了山中的宁静与远离尘世的隐逸氛围。次句“日夕爱潺湲”,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流水声的喜爱,体现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趺坐树间石”描绘了老僧静坐修行的场景,显示出僧人的定力和对自然的融入。“力耕溪上田”则展现了老僧虽在山中,但仍保持着勤劳自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佛教徒的农禅生活。

“解言南国事,能咏碧云篇”赞美了老僧不仅通晓世间之事,还能吟咏出如碧云般高洁的诗句,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莫贳远公酒,余非陶令贤”,老僧拒绝了诗人赠送的酒,表明他并不追求世俗的享受,更像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保持清贫简朴的生活,而诗人自谦不是如陶渊明那样超脱尘世的隐士。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老僧的日常生活,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修智慧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的淡泊情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访施八评事

施兄今七十,近郭隐茅庐。

懒问齐民术,喜看庄叟书。

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

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过山阳水陆院智洪上人房

十载七来此,每嗟多异今。

池灰休辨劫,川月解明心。

遗墨悲苏倩,高情想遁林。

能闲常似旧,翘立水边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过永庆院

荒凉旧兰若,古屋两三重。

庭下已无柏,涧边唯有松。

石阶生薜荔,香座缺芙蓉。

化俗似禅衲,破来缝不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过白水

下马独怀古,翛然临渡风。

真人去来久,流水自无穷。

雨阔沙痕涨,湾平野色通。

曾兴汉家业,今与百川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