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端午发松江

恨无情画舸,载离思,各西东。

正佳节惊心,故人回首,应念匆匆。

殷勤彩丝系臂,问如何、不系片帆风。

醉里阳关历历,望中烟树蒙蒙。驿亭榴火照尘容。

依约舞裙红。纵旋采香蒲,自斟芳酒,酒薄愁浓。

功名事,浑几许,甚半生、长在别离中。

不似东来潮信,日斜还过吴淞。

形式: 词牌: 木兰花慢

翻译

遗憾画船无情,承载着离别的思绪,各自东西漂泊。
正值佳节,心中惊悸,老朋友回头远望,应会想起我们的匆忙分别。
她殷勤地用彩色丝线系在我的手臂上,询问为何不系住片帆随风而去。
醉眼中,阳关清晰可见,远方的烟树朦胧。驿站的灯火照亮了我疲惫的脸庞。
依稀记得舞裙的红色,即使在采香蒲、自斟美酒的欢乐中,酒虽淡却愁更浓。
功名之事,究竟有多少,一生大半时间都在离别中度过。
不像东来的潮水,到了傍晚还能越过吴淞口返回。

注释

画舸:装饰华丽的船只。
离思:离别的思念。
佳节:节日。
故人:老朋友。
匆匆:急忙,仓促。
彩丝:彩色丝线。
片帆风:随风飘荡的船帆。
阳关:古代边关,此处指送别之地。
烟树:远处模糊的树木。
驿亭:古代供旅客休息的驿站。
榴火:石榴花火,形容夏日热烈。
愁浓:愁绪深重。
潮信:潮汐的信息,比喻定期的事件或消息。
吴淞:长江下游的江口,这里指归途。

鉴赏

这首元代张野的《木兰花慢·端午发松江》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与端午节日氛围的词作。开篇以“无情画舸”起笔,描绘了分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即将远行的无奈和对离别的深深遗憾。接着,“正佳节惊心”点出端午节,增添了离别的伤感,暗示着节日的喜庆与个人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殷勤彩丝系臂”一句,通过端午佩戴五彩丝线的传统习俗,寄寓了词人对对方的深深挂念和不舍。然而,“不系片帆风”则暗示了离别之舟无法挽留,只能任其随风飘向远方。接下来,“醉里阳关历历,望中烟树蒙蒙”两句,借酒浇愁,透过模糊的视线,词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船只,心中充满迷茫和失落。

下片转而描写词人在驿站的孤独,榴火映照着他的面容,舞裙的红色仿佛还在眼前,但舞者的身影已不在。他独自饮酒,尽管酒淡愁浓,却无法排解心中的离别之痛。词人感叹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别离中度过,这与潮水东流、日暮西沉的自然景象形成对照,更显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最后,词人以“不似东来潮信,日斜还过吴淞”作结,表达了对定期而来的潮水尚能带来某种期待和安慰的感慨,而人的相聚无期,更显离别的苦涩。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元代文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境遇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65)

张野(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

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

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

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

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

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

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

重阳何处登临,玉骢惯识南山路。

秋空绝顶,西风两鬓,白云双屦。

浙浦寒潮,苏堤画舸,吴宫烟树。

不一尊琼露,数声金缕,将此景,成虚负。

试觅旧题诗句。早斓斑雨苔无数。

琼台宝瑟,不堪重记,泛觞流羽。

笑捻黄花,闲寻红叶,故人何处。

倚危阑北望,燕云晻霭,又征鸿暮。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

一年好景君须记。桂子天香飘坠。

蟾光自古,几番圆缺,几番明晦。

何况人生,祸中藏福,进中隐退。

向是非乡里,功名场上,百无事,苦萦系。

便得侯封万里。到头来虚名何济。

人间最好,闲中岁月,酒中身世。

一炷龙香,数声水调,几多清致。

且今朝拚取,陶陶醉了,又陶陶醉。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

翠微冷浸清溪,洞天惟许仙家住。

主人新葺,柳亭梅坞,竹轩松户。

绿野风烟,东山泉石,少人知处。

怕椿翁早晚,急流勇退,田园计,已成趣。

不恋銮坡玉署。要管领东皋朝暮。

君应解得,风波何限,功名良苦。

琥珀醅浓,玻璃盏大,醉扶归路。

料沙头鸥鹭,也应笑我,却匆匆去。

形式: 词牌: 水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