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毛君先生莲华峰庵

天台一万八千丈,莲华峰在诸峰上。

峰前结屋屋打头,独有幽人自来往。

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作住庵人。

漫山苦荬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

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

清晨石上一炉香,此时天地皆欣合。

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煖团蒲。

但愿瘦筇缘未断,会把莲峰分一半。

形式: 古风

翻译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莲华峰矗立群峰之巅。
在莲华峰前建屋,屋檐仿佛触手可及,只有隐士独自来去。
二十年间云游湖海,归来后选择在此居住修行。
满山野菜供我食用,屋旁长松环绕,如同邻居一般。
丹书秘籍装满云笈,庆幸无需与外界交往。
清晨石上燃香,此刻天地万物和谐共融。
我年老力衰,砍柴做饭已力不从心,但还能陪伴着暖炉。
只愿竹杖相伴之情不断,或许能共享莲峰的一半美景。

注释

天台:地名,指天台山。
莲华峰:山峰名,象征高洁。
幽人:隐士,指诗人自己。
庵人:修行者,指归隐生活的人。
樵苏:砍柴和割草,代指日常生活。
煖团蒲:温暖的蒲团,修行者的坐具。
瘦筇:细竹杖,常用于行走。
莲峰:再次提及,象征理想或修行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寄题毛君先生莲华峰庵》,描绘了天台山莲华峰上的一处庵庐,以及庵主毛君先生的隐居生活。首句“天台一万八千丈,莲华峰在诸峰上”展现了莲华峰的高峻与独特地位。接下来,“峰前结屋屋打头,独有幽人自来往”描绘了庵庐的简朴和主人的超然孤寂。

“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作住庵人”叙述了毛君先生的游历经历,回归后选择在此安居。诗中“漫山苦荬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和生活的质朴,苦荬菜遍野,长松作伴。

“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暗指毛君先生可能修习道家秘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最后两句“清晨石上一炉香,此时天地皆欣合”描绘出早晨静谧的禅修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赞美。结尾“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煖团蒲”,诗人自谦年老体弱,但仍希望能陪伴好友,表达深厚的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赞美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体现了诗人对友人高尚品格的敬仰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044)

范成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字:致能
  • 号:称石湖居士
  •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126-1193

相关古诗词

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欲辨已忘言,不为醒者道。

使君青箱家,文史装怀抱。

平生名教乐,双旌不满笑。

忽乘雪溪兴,来舣秦淮棹。

丘亭客漂泊,夜夜短檠照。

人云太痴绝,我自斲轮妙。

今朝樯竿起,昨梦绕閤皂。

云有百尺楼,归寄北窗傲。

滴露紬朱黄,拂尘静缃缥。

想当呻毕时,宁复羡腾趠。

古心千载事,俗眼讵能料。

萧滩富还往,取友必同调。

一张复一弛,酿秫助歌啸。

形式: 古风

寄题向抚州采菊亭

一叶起秋色,众绿凋岁华。

耿耿霜露侧,馀此黄金葩。

西风满天地,孤芳照尘沙。

殷勤开小筑,花气日夕嘉。

落英楚累手,东篱陶令家。

两穷偶寓意,岂必真爱花。

不如亭中人,一笑了天涯。

采采勿虚度,门前欲高牙。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寄题莫氏椿桂堂

君不见衣冠盛事今犹昔,前说燕山后崇德。

联翩五组带天香,世上籯金贱如砾。

他年诗礼到云来,日日高堂称寿杯。

桂长孙枝椿不老,却比窦家应更好。

形式: 古风

寄题鹿伯可见一堂(其二)

生来于君一岁长,决去愧我三年迟。

今世谁不落第二,著鞭尚续堂中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