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春寒

任琐窗深、重帘闭,春寒知有人处。

常年笑花信,问东风情性,是娇是妒。

冰柳成须,吹桃欲削,知更海棠堪否。

相将燕归又,看香泥半雪,欲归还误。

漫低回芳草,依稀寒食,朱门封絮。少年惯羁旅。

乱山断,敧树唤船渡。

正暗想、鸡声落月,梅影孤屏,更梦衾、千重似雾。

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休回首、都门路。

几番行晓,个个阿娇深贮。而今断烟细雨。

形式: 词牌: 兰陵王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大酺·春寒》。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人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春日景象,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态。开篇"任琐窗深、重帘闭,春寒知有人处",通过深邃的窗棂和紧闭的厚帘,传递出诗人对外界春寒气息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室内有人所在,这种隔绝与温暖的对比,更衬托出了外部环境的冷清。

"常年笑花信,问东风情性,是娇是妒"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春天中花朵是否会因为温度而萎缩的疑惑,这里的“娇”与“妒”,或许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诗人细腻的情怀。

紧接着,"冰柳成须,吹桃欲削,知更海棠堪否",诗中通过对柳枝被霜覆盖、桃花即将开放的描写,以及对海棠是否能在寒冷中盛开的质疑,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发与自然界微妙变化之间的纠葛。

下片"相将燕归又,看香泥半雪,欲归还误。漫低回芳草,依稀寒食,朱门封絮",诗人描述了一场春雨后仍带有寒意的情景,并且通过燕子归巢和半融的雪地上的花香泥土,以及被冷风影响而未能及时归家的旅途感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温暖之处的渴望。

"少年惯羁旅。乱山断,敧树唤船渡"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长久漂泊生活的习以为常,同时也透露出了内心对于家园和稳定生活的向往。而后续的“正暗想、鸡声落月,梅影孤屏,更梦衾、千重似雾。相如倦游去”则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之际,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深情长寄。

最后,“掩四壁、凄其春暮。休回首、都门路。几番行晓,个个阿娇深贮。而今断烟细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过去的春天所剩余光与温暖的珍惜,以及对往日美好记忆的怀念。在最后一句中,“而今断烟细雨”,则是对现实与过往之间落差感受的深刻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无常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以其精致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春日幽居图,让读者在其中体验到了诗人的情怀与对自然界深邃的理解。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山花子(其一)春暮

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

如此苍茫君莫怪,是归家。

阊阖相迎悲最苦,英雄知道鬓先华。

更欲徘徊春尚肯,已无花。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山花子(其二)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乌夜啼(其二)中秋

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形式: 词牌: 相见欢 押[尤]韵

乌夜啼(其三)

何年似永和年。记湖船。如此晴天无处、望新烟。

江南女,裙四尺,合秋千。昨日老人曾见、久潸然。

形式: 词牌: 相见欢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