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对修行与世间万物的理解。"何处青山不道场",诗人提出,无论身处何地,皆可为修行之所,道场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地点或形式,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刻。"何须策杖礼清凉",则表达了对传统修行方式的反思,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需要外在的形式或仪式,内心的觉醒才是关键。
接下来的两句"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金毛现"可能象征着外在的诱惑或显赫,但在真正的智慧眼中,这些都不应被视为吉祥或值得追求的事物。这反映了禅宗强调直觉和内在洞察力的思想,即通过正视事物的本质,而非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修行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追求。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现象,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