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林书院

六阙旌门事若何,诸生常不绝弦歌。

鲤庭共禀诗书训,隐巷齐登俊造科。

宗族有光传孝弟,乡闾无讼化淳和。

芝兰子弟相薰习,金石交朋互切磋。

遥望楚江波迥急,却分庐阜影偏多。

题名石鼓围松桂,讲易高堂绕芰荷。

采药路从洪井出,买书船自孺亭过。

我惭已在瀛洲直,不得西山隐薜萝。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翻译

六阙旌门之事如何,学子们常伴有音乐。
在鲤鱼池边接受诗书教诲,僻静小巷中一同追求才学功名。
家族因孝悌之风而光彩,乡邻和睦无争,风气淳朴。
贤良子弟相互熏陶,金石般的友情互相切磋。
遥望楚江,波涛汹涌,庐阜山影在侧更多。
题名刻石鼓旁松桂环绕,高堂讲经之处满是菱荷。
采药之路从洪井出发,购书之舟必经孺亭。
我虽任职瀛洲,遗憾未能如隐士般归隐薜萝之间。

注释

六阙:古代宫殿的门楼。
旌门:装饰有旗帜的宫门。
诸生:泛指学生。
弦歌:弹琴唱歌,代指教育活动。
鲤庭:比喻教育场所,如以鲤鱼跃龙门寓言勤奋学习。
俊造:优秀的人才。
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乡闾:乡里,乡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图景,诗人通过对华林书院的咏赞,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学术追求的场所。诗中“六阙旌门事若何”一句,便点出了书院作为文化传承与学问探讨的重要场所。而“诸生常不绝弦歌”则表明这里的学子们对学习的热忱和对音乐艺术的喜爱,弦歌在古代不仅是文艺的表现,也象征着高雅的情操。

接下来的“鲤庭共禀诗书训,隐巷齐登俊造科”进一步描绘了学子们在师长的指导下共同研读经典,通过竞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这里的“鲤庭”指的是书院中的讲堂或读书的地方,“共禀”意味着共同接受知识的洗礼,而“隐巷齐登俊造科”则是说这些有才能的青年都能够在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

诗人还提到了家族与乡里和谐相处的情况,“宗族有光传孝弟,乡闾无讼化淳和”,这表明书院不仅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这里的“宗族有光”强调了家族美德的传承,而“乡闾无讼”则说明了书院对周边环境的积极影响,促进了乡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芝兰子弟相薰习,金石交朋互切磋”,则是形容学子们在品德修养上的互相砥砺,在才艺上面的切磋琢磨。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了书院内外的和谐与进取。

“遥望楚江波迥急,却分庐阜影偏多”一句,则是诗人从空间转向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山水之美的向往。这里的“楚江”可能指的是长江的一部分,而“庐阜”则是古代对丘陵的小称,这里的“影偏多”或许暗示着诗人内心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题名石鼓围松桂,讲易高堂绕芰荷。采药路从洪井出,买书船自孺亭过。我惭已在瀛洲直,不得西山隐薜萝。”几句,更是深化了对华林书院的赞美,以及诗人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生活理想。在这里,“题名石鼓围松桂”可能是在描述书院中的某种文化活动,而“讲易高堂绕芰荷”则是说在高堂深处讨论《易经》的学问,环境优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采药路从洪井出,买书船自孺亭过”,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自然之美的追求。而“我惭已在瀛洲直,不得西山隐薜萝”一句,则流露出诗人的自谦与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这里的“瀛洲直”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平坦直道,而“西山隐薜萝”则是古人常用来表达归隐田园之志的意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华林书院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自然景观宜人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7)

孙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三首(其三)

黄帝升天去不还,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倚云乔木羽林閒。

时人不信飞升路,辙迹龙髯竟可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诗三首(其二)

薜荔无因挂一毫,化工镌削亦应劳。

圭形直指明河落,桂影遥分涨海涛。

发地五千何足贵,去天三百未为高。

轩辕辙迹今犹在,斗上丹枕著羽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句(其四)

飞泉落翠巘,爽籁生寒空。

形式: 押[东]韵

句(其一)

谁如张璪工松石,拟裂鲛绡画作图。

形式: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