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罢拈金锡,七尺军前。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辜负春山啼杜鹃。
樊将军向补陀山上礼观音大士,不知不觉,在五台峨嵋见文殊普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人在战事结束后,放下武器,感叹时光匆匆,春天又即将过去,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漂泊,回归故乡。他心中充满了对家乡和自然美景的怀念,尤其是杜鹃鸟的啼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诗人以樊将军礼佛的典故,暗示自己也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指引,他在参拜观音大士于补陀山,以及在五台山和峨眉山遇见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过程中,似乎寄托了对于超脱和归宿的期待。整首诗寓含着浓厚的禅意和对尘世生活的感慨。
不详
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爱圣憎凡,蜗牛上壁。凡圣情尽,独鹤下田。
向外驰求,乡关转远。
百尺竿头进得一步,脚跟下正好一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衲僧相见,或彼或此。水出龙宫,云生岳坞。
壁立千仞放行,合水和泥把住。
仁义道中是第几句,举。
依时及节,岁岁元正启祚。葭管灰飞,勾芒布令。
春牛头黄,岁稔年康。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适于变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无碍底句。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