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龙图

世人画龙得龙皮,叔也画龙得龙髓。

当其停手凝思时,青天飒飒生风雨。

却怪三夫不点睛,那知一日飞腾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题龙图》由明代诗人唐顺之所作,通过对比世人与叔(指画家)在画龙技艺上的差异,巧妙地表达了艺术创作中“形”与“神”的关系。

首句“世人画龙得龙皮”,以“皮”比喻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象,指出一般人在绘画时往往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未能深入其精髓。接着,“叔也画龙得龙髓”中的“髓”则象征着事物的核心精神或内在本质,表明叔在绘画时不仅关注表象,更注重捕捉和表达对象的深层内涵。

“当其停手凝思时,青天飒飒生风雨”,描绘了叔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与灵感涌现的情景。他停下手中的笔,凝神思考,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留下他与画布之间的交流。此时,天空似乎也被这份专注所触动,生出风雨,象征着艺术创作中灵感的激荡与情感的释放。

然而,诗中也暗含了一丝讽刺:“却怪三夫不点睛”。这里的“三夫”可能是指那些未能抓住关键细节、未能赋予作品灵魂的画家。点睛之笔,即为画龙点睛,是传统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能赋予作品生命与活力。诗中批评了那些仅停留在表面描绘而忽视内在精神的画家,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神似”而非“形似”的重要性。

最后,“那知一日飞腾去”则以龙的形象隐喻,表达了叔的画作最终将获得成功与认可,如同龙一般展翅高飞,寓意着艺术作品一旦触及人心深处,便能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流传。

综上所述,《题龙图》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探讨了艺术创作中如何超越表面,深入捕捉事物的内在精神,以及作品最终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赏。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游神墩寺次壁间韵二首(其一)

新雨郊原草木柔,葛巾黎杖此寻幽。

藤垂小径蝉声满,苔合荒庭鸟迹留。

隐几翻经聊习静,凭高望远一销忧。

相逢更是烟霞客,携手同为汗漫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游神墩寺次壁间韵二首(其二)

古藤千尺犹自柔,布叶垂阴满院幽。

枫树暗随清磬响,山人欲去白云留。

谈玄幸有餐霞侣,违世已无食肉忧。

不识老僧莲社里,可容携酒日来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登墩

丛竹袅袅迎风柔,古墩掩映清湖幽。

断烟白鸟双洲远,落日青山半景留。

耳听鸣蝉知换节,坐移芳草觉忘忧。

兴来更望华阳顶,想见仙人驾鹤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广德道中

苍山百转见炊烟,茅屋高栖古树颠。

细雨薜萝侵石径,深秋粳稻满山田。

云中望影迷遥岫,草里闻声觉暗泉。

倘遇秦人应不识,只疑误入武陵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