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

璧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正值求圭瓒,提携共饮冰。

形式: 排律 押[蒸]韵

翻译

晶莹的玉壶深知洁白的底蕴,静止的水面再次清澈澄清。
坚硬而洁白,它虚空接受万物,清冷中自然地凝结成型。
它的形态如同清晨的明镜,映照万物胜过夜里的灯火。
圆润的光泽映入美玉,人们惊叹这清爽之气超越凡尘。
金色的酒器何等珍贵,却在几次宴席上被举起又放下。
正当寻求那珍贵的玉圭和酒勺时,让我们携带它共饮如冰的清冽。

注释

玉壶:用玉石制成的壶,常用来象征高洁。
知素结:知道自己的本质纯净无瑕。
止水:静止不动的水,比喻心境平和。
中澄:内部清澈。
坚白:坚硬而洁白,比喻品质高洁。
虚受:空虚以待,愿意接受一切。
清寒:清冷,也指品性高洁不群。
自凝:自然地凝聚、形成。
分形:分离出的形态,这里指玉壶的形状。
晓镜:早晨的镜子,形容清澈明亮。
照物:照亮物体。
掩宵灯:比夜晚的灯光还要明亮,使灯光失色。
璧映:美玉映照。
圆光:圆满的光辉,这里指玉的光泽。
人惊:人们感到惊奇。
爽气凌:清新的气息超越寻常。
金罍:古代的一种酒器,多为贵重之物。
何足贵:哪里值得看重。
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子,常用于宴请贵宾。
几回升:多次被举起又放下,表示频繁使用。
正值:正当,正是时候。
求圭瓒:寻找玉圭和酒勺,比喻追求高洁与清雅。
提携:携手,一同。
饮冰:比喻品行高洁,心如冰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寒美景的画面,通过对玉壶中水的细腻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纯洁、明净之物的喜爱和赞赏。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玉壶与镜子的比较,以此来形容水的清澈如同晓镜一般,可以照映出周遭的物象,甚至不需要灯光就能显示其明亮。

"璧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这两句更是诗歌的高潮部分,通过玉壶中水光的折射和人对这一景象的惊讶之情,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最后,诗人提及金罍、瑶席等贵重之物,不如这玉壶中的冰水珍贵,通过“正值求圭瓒,提携共饮冰。”表达了对纯净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与友人共同享受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愿。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幽深,是一篇品质上乘的咏物诗。

收录诗词(10)

王季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 字:季友
  • 号:云峰居士
  • 籍贯:洪州南昌

相关古诗词

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形式: 古风

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形式: 古风

别李季友

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