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形式: 古风

翻译

相遇时彼此问候姓名尚存,离别时你尚未有子如今孙儿满堂。
山上的两棵松树长久未变,而村落中百家仅余三家。
村南村西以往车马繁忙的道路,现今一夜之间舟行水上,水面宽阔。
山涧中遍布着连续十里的石头,河边的淤泥地上人们种植着桑树和小麦。
平坦坡地上的坟墓都是我的亲人,满田间的主人们也是往昔的旧友。
提起声音哽咽着询问同龄人的情况,十之六七已归于黄泉。
为何分手后再次相见于此地,回望间无言泪水悄然落下。

注释

相逢:相遇。
问姓名:互相询问名字。
亦存:仍然存在。
别时:离别时。
无子:没有孩子。
今有孙:现在孙子都有了。
山上:山间。
双松:两棵松树。
长不改:长久未变。
百家:很多家庭。
唯有:只剩下。
三家村:三个家庭的村庄。
村南村西:村子的南边和西边。
车马道:昔日车马往来的道路。
一宿:一夜之间。
通舟:可以行船。
水浩浩:水面宽阔。
涧中:山涧之中。
磊磊:众多堆积的样子。
十里石:连续十里的石头。
河上:河边。
淤泥:沉积的泥土。
种桑麦:种植桑树和小麦。
平坡:平坦的坡地。
冢墓:坟墓。
皆我亲:都是我的亲人。
满田:整个田野。
主人:居民。
是旧客:都是以前的熟人。
举声:提高声音。
酸鼻:鼻子发酸,形容悲伤。
问同年:询问同龄人的状况。
十人六七:大约十分之六七。
归下泉:去世,归于地下。
分手:离别。
如何:为什么。
更此地:再次在这里相见。
回头:回望。
不语:沉默无言。
泪潸然:泪水悄然流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情的乡土风光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从“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可见作者与故人久别重逢,对对方家谱变迁保持着浓厚的情感。而“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则表达了时间流转中自然景观的恒久和人类社会的变迁。接下来的“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风貌,其中包含了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祖先墓地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土地和历史的认同。最后,“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则流露出一种深切的离别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通过对乡土风物、人事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乡愁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0)

王季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 字:季友
  • 号:云峰居士
  • 籍贯:洪州南昌

相关古诗词

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形式: 古风

别李季友

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形式: 古风

还山留别长安知己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

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

惟馀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