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漠漠春阴未肯晴,空阶滴点到平明。
应知不入笙歌耳,来作愁人枕畔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夜晚景象,春天的阴霾尚未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空阶上雨滴声清晰可闻,一直持续到黎明。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郁情绪。
"应知不入笙歌耳"这句暗示着诗人的哀愁并非通过乐器的演奏来表达,而是通过更加直接、更能触动心灵的声音——夜雨声。这种声音渗透在夜晚的宁静中,仿佛成为了与世隔绝的独白。
"来作愁人枕畔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微弱但持续不断的声音如何深入人心,让人感到忧愁。这不仅是对自然之声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悲伤或哀愁的情绪,却通过这种细腻的环境描写巧妙地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气氛。
整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夜雨中的孤独感受和内心世界,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
不详
一作元范。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歌舞声消迹已陈,危台今日压城闉。
麋游莫恨终亡国,谁把鸱夷载谏臣。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但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
下舆扶杖过山蹊,雨溅征裾屐溅泥。
正自不禁行路苦,一声何处竹鸡啼。
一寒未办买山赀,随处看山总可诗。
人事无常山换主,青山依旧不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