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彰明任光禄遵圣

轩轩任公子,本是钓鳌人。

手把虹蜺竿,一举百万钧。

得鳌谓无用,坐卷千丈纶。

却自絓蚯蚓,浅濑收纤鳞。

悠悠世上儿,不识此有神。

但将俗士眼,下视穷水滨。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轩轩任公子,本是钓鳌之人。
他手持彩虹般的钓竿,一甩就能钓起百万斤重的巨物。
捕获大鳌后认为无用,于是随手卷起千丈长的钓线。
反而被小小的蚯蚓所困,只能在浅溪中收获细小的鱼鳞。
世上的凡夫俗子,不明白这其中的神奇。
只用世俗的眼光,俯瞰着那遥远的水边世界。

注释

轩轩:形容气度非凡。
任公子:古代传说中的钓者。
钓鳌:比喻钓取非常大的目标。
虹蜺竿:形容钓竿色彩斑斓。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百钧等于三十斤。
絓:缠绕、牵绊。
蚯蚓: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纤鳞:细小的鱼鳞。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或空间辽阔。
俗士:指见识浅薄的人。
穷水滨:偏远的水边,比喻世俗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力量与境界。诗中的“轩轩任公子”给人以威猛不屈的印象,而“手把虹蜺竿,一举百万钧”则显示出他惊人的力气。紧接着,“得鳌谓无用,坐卷千丈纶”一句,通过对巨大鱼鳌的轻视和对渔线的随意使用,进一步凸显了他的超脱与从容。

然而,在“却自絓蚯蚓,浅濑收纤鳞”这两句中,诗人又巧妙地转换了语气,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柔软和细腻之处。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深意。

最后,“悠悠世上儿,不识此有神。但将俗士眼,下视穷水滨”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浅薄视野的嘲讽,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远情怀。这既是对人物精神境界的一种肯定,也反映出诗人自己的超然立场。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多面性格的刻画,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自有豪情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寄题杭州通判胡学士官居诗四首(其一)凤咮堂

胡侯外补来钱塘,所居之山名凤凰。

不知元本发何处,蛇颈鱼尾盘高冈。

婆娑欲下大江饮,万里一息头低昂。

谁将浮图压两翅,直使帖地不得翔。

前人眼俗不知顾,会有贤者来形相。

怜汝困欲共汝语,故近汝咮营斯堂。

起居饮食不离上,外孰有耳听琅琅。

应云汝德未衰在,旦暮可起鸣朝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寄题杭州通判胡学士官居诗四首(其三)方庵

众人庵尽圆,君庵独云方。

君虽乐其中,无乃太异常。

劝君刓其角,使称著月床。

自然制度稳,名号亦可详。

东西南北不足辨,左右前后谁能防。

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寄题杭州通判胡学士官居诗四首(其四)月岩斋

月为太阴精,石亦月之类。

月常寄孕于石中,事理如此何足异。

天地始分判,日月各一物。

既名物乃入形器,安有形器不消没。

况此日与月,晓夜东西走。

珠流璧转无暂停,岂与天地同长久。

其为劳苦世共知,惟是月有生死时。

既然须常换新者,人但不见神所为。

日须天上生,月必地中产。

君不见虢州朱阳县之山谷间,才成未就知何限。

石有不才者,往往其卵毈。

灵媪弃置不复惜,任人取去为珍玩。

佳者留之待天取,藏满库楼千万许。

彦瞻博物天下称更无,定不以予之说为寱语。

予恐世人不知嵩丘岩洞中,中有八万二千修月户。

其人所食尽玉屑,昔有王生见之满襆提斤斧。

应是当年灵鹫山,直自天竺飞落西湖前。

其上有石妊月月已满,此人朅来就彼剜剔归上天。

所以此石拆?不复合,至今神胞所附之处其痕圆。

抛掷道傍凡几岁,风刷雨淋尘土秽。

子平一见初动心,辇致东斋自摩洗。

更选他山相拥列,就中独尔一峰最奇绝。

每至瑶魄流光下照时,玉柱横攲无少缺。

子平谓我同所嗜,万里书之特相寄。

邀我为诗我岂能,窗前累日临空纸。

遥想岩前宝穴通,玉蟾从此去无踪。

请君为我细书字于侧,名为月母峰。

形式: 古风

寄题杭州通判胡学士官居诗四首(其二)溅玉斋

石林荦荦森座隅,激水注射成飞渠。

寒音琤然落环佩,爽气飒尔生庭除。

主人清标自可敌,底处胜概为能如。

想君不欲时暂去,其馀满案堆文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