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澄之的《哭漳浦师(其二)》,通过哀悼逝者,表达了对师友的深切怀念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逝者的敬仰。
首联“去岁吴门已变名,市中卖饼识邠卿”描绘了逝者生前的场景,以“吴门”指代江南地区,暗示逝者曾在此地生活或工作。通过“卖饼”这一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其平凡而真实的人生片段。同时,“邠卿”一词借用了古代人物的名字,隐含着对逝者身份的尊重和怀念。
颔联“曾将逃死嗤张俭,何取狂生荐祢衡!”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张俭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因反对外戚专权而遭迫害,被迫逃亡;祢衡则是三国时期的文士,因狂放不羁而被曹操所杀。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逝者生前性格的评价——既讽刺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又赞扬了敢于直言的勇气。
颈联“南极有星通夜动,天隅一柱早时倾”运用了天文现象来象征逝者生命的终结。南极星的移动和天边支柱的倒塌,既是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是对逝者离世的悲痛表达。这种比喻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使情感更加凝重。
尾联“入关狼狈音容阻,回首铜山哭几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通过“入关”这一行动的描述,暗示了逝者离世后,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感。而“铜山”可能是指逝者生前所在之地,或是诗人内心深处对逝者记忆的寄托。这句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无法言说的悲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情悼念,以及对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