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对侯。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雁门关通往盐湖之地,龙堆沙漠连接着曲折的沟壑。
孤独的城池坐落在天边的北端,遥远的地域在大海的西岸。
秋天的雪到了春天仍在飘落,早晨的风刮到夜晚也不停歇。
谁能料到已经四十岁了,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注释

雁塞:雁门关,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关隘。
盐泽:指盐湖,可能特指某一地区富含盐分的湖泊。
龙堆:古代对西域沙漠地带的称谓,常指新疆的白龙堆沙漠。
醋沟:这里比喻曲折细长的沟壑。
孤城:偏远孤立的城池。
天北畔:天的北边,形容地理位置极其偏北。
绝域:非常遥远的地方,通常指边疆或人迹罕至之处。
海西头:大海的西端,形容极远的海边。
秋雪:秋季下的雪。
春仍下:到了春天雪还在继续下。
朝风:早晨的风。
夜不休:整夜不停。
可知:可以知道,意指不难想象。
年四十:四十岁的年纪。
犹自:仍然。
未对侯: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对侯’是对等的爵位,这里泛指高官厚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孤独与苍茫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长久漂泊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两句“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即营造了一种辽阔而又遥远的边疆景观,其中“雁塞”指的是鸟儿飞过的边关,“龙堆接醋沟”则形象地描绘了连绵不绝的山脉与河流,展现了边疆地理的壮阔。

接着两句“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边塞孤独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孤城”和“绝域”的描写,强调了自己所处位置的偏远与孤立,仿佛置身于天地间最为荒凉之地。

下两句“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则转向自然界的刻画。这里的“秋雪”和“春仍下”的交替,以及“朝风夜不休”的持续,不仅表达了时间的长久与无常,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对侯”,则是诗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反思。在这里,“可知年四十”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中期,而“犹自未对侯”的“未对侯”可能指的是尚未得到朝廷的赏识或者说自己的才华尚未被发现,表达了一种职业生涯上的不满足与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孤独、自然景观的壮丽以及个人生命历程的反思。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万事不可料,叹君在军中。

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

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

荷戈月窟外,擐甲昆崙东。

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

十年祗一命,万里如飘蓬。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

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

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

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

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

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

形式: 古风

司马相如琴台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

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

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

丞相百僚长,两朝居此官。

成功云雷际,翊圣天地安。

不矜南宫贵,祗向东山看。

宅占凤城胜,窗中云岭宽。

午时松轩夕,六月藤斋寒。

玉佩罥女萝,金印耀牡丹。

山蝉上衣桁,野鼠缘药盘。

有时披道书,竟日不著冠。

幸得趋省闱,常欣在门阑。

何当复持衡,短翮期风抟。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灭胡曲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