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树擅芳传楚颂,厥包锡贡纪荆扬。

踰淮易质从为枳,书尾重题未降霜。

四老何须隐商岭,千奴谁为种龙阳。

遥怜陆绩怀嘉实,归奉慈颜满袖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皇家的树木以其芬芳闻名,流传着楚地的赞歌,它们包裹着贡品,记录着荆扬的辉煌。
越过淮河,它们的性质改变,可能变为枳木,书卷末尾再次题写,还未等到冬天的霜降。
四位长者不必在商岭隐居,众多奴仆又有谁能种植在龙阳之地。
我遥想陆绩怀抱着美好的果实,归来时衣袖间充满了孝心和香气。

注释

皇树:指代皇家的名贵树木。
擅芳:擅长散发芳香。
楚颂:楚地的赞歌。
厥包:它们的包裹物。
锡贡:进献贡品。
荆扬:古代地区名,包括湖北、湖南一带。
踰淮:越过淮河。
易质:性质改变。
为枳:变为枳木。
书尾:书卷末尾。
未降霜:还未到冬季霜降时节。
四老:四位年长的人。
商岭:古代山名,可能象征隐居之地。
千奴:众多奴仆。
龙阳:古代地名,可能与种植有关。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以孝顺著称。
嘉实:美好的果实,象征孝心。
慈颜:慈祥的脸庞,指母亲或长辈。
满袖香:衣袖充满香气,形容孝敬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洪的作品,名为《橘》。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对自然景物的深情。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典雅。

"皇树擅芳传楚颂" 一句,通过皇家树木盛开花朵,传承了楚地的美丽赞歌,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尊崇和自豪之情。这里的“皇树”可能指的是橘树,在古代象征着高贵与纯洁。

"厥包锡贡纪荆扬" 中,“厥包”可能是指橘子外层的皮,而“锡贡”则形容其坚硬,通过对比突出了橥子的珍贵和坚实。"纪荆扬" 或许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传统美好事物的记录与传扬。

"踰淮易质从为枳" 这一句中,"踰淮" 指的是越过淮河,而“易质”则形容橘树性格的纯净无杂。"从为枳" 则是说诗人因为橘子的美好而将其比作另一类果实——枳。

"书尾重题未降霜"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提及橘子,未曾间断,即使到了冬天霜降之时也未停止。

"四老何须隐商岭" 中的“四老”可能是指四位高龄的隐士,而“何须隐商岭”则是在问这些老者为何需要隐居于远离尘世的商岭之上。这里或许在探讨人生与归隐的主题。

"千奴谁为种龙阳" 这一句中,“千奴”可能是指众多的劳动者,而“谁为种龙阳”则是在询问这些劳动者是为了谁而在种植橘树于龙阳之地。这里可能在反思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系。

"遥怜陆绩怀嘉实"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贤良陆绩的深切同情和怀念,同时也对其美好的事迹进行了赞颂。

最后一句“归奉慈颜满袖香” 描述了诗人带着满是橘子香气的衣袖,回到家中以此来表达对母亲或长辈的孝顺之情。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橘树与其果实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01)

李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妙源

上人辍讲卧禅庵,万论千经思尽覃。

未与释迦分半座,只应弥勒且同龛。

兔瓯泼乳清尘虑,麈柄挥犀发妙谈。

我亦乘閒聊问道,安能遗世学瞿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赠李守

宗衮英名压搢绅,传家济美不无人。

采诗于蔿承亲擢,乐职中和著牧民。

凤入颍川宜卜相,梅开东阁趁班春。

九重侧席求奇士,尺一行颁觐紫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赠法传

栴檀林下老支郎,偶汎溪边般若航。

斋钵分抟香积饭,午窗对卧净名床。

云山宴坐千春木,尘境难留三宿桑。

欲结他年莲社友,空门气味觉优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

思溪渺渺泛兰舟,舣棹临津得自留。

莲社不知三伏热,竹林独占一庭秋。

蒲葵喜接高人语,茗碗能消旅客愁。

所恨尘缘驱逐去,漫留名姓记曾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