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谢十三

利交势相营,义交气相得。

千岁若旦暮,万里犹咫尺。

昔我相闻声,但嫌未相识。

今我相同游,又恨莫相益。

同时复同道,同官又同籍。

平生重结交,然诺亦自惜。

子为太守丞,我为里中客。

虽复戒疏数,不应事形迹。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讥谢十三》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对比“利交”与“义交”,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两种不同态度及其后果。

首句“利交势相营,义交气相得。”指出在利益驱动下的交往往往伴随着权势的追逐,而基于道义的交往则能心气相通。接着,“千岁若旦暮,万里犹咫尺。”以夸张的手法强调,真正的友谊能跨越时间的长河和空间的距离,如同近在咫尺。

“昔我相闻声,但嫌未相识。”表达了过去虽已听到对方的名声,却因未能直接接触而感到遗憾。“今我相同游,又恨莫相益。”则说明现在虽然有机会一同活动,却又担心无法相互助益,流露出一种微妙的矛盾心理。

“同时复同道,同官又同籍。”点明了双方不仅在时间上同步,在志趣、职业乃至籍贯上也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平生重结交,然诺亦自惜。”表明两人对友情的重视,即使是简单的承诺也会倍加珍惜。

最后,“子为太守丞,我为里中客。”具体指出了两人的身份差异,谢十三是太守的副手,而诗人自己则是乡里的客人。“虽复戒疏数,不应事形迹。”则表达了尽管存在身份上的差异,但在友情面前,这些都不应成为障碍,应当保持真诚和适度的交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友情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它既是对传统友谊价值的颂扬,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宿九里潭

潭树老垂叶,荫兹千百寻。

蛟潜伏遗剑,鱼跃应鸣琴。

远客何所羡,神渊涵净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橄揽

吾昔评橄榄,不在百果后。

其材中栋梁,其实过橙楱。

俗人多未识,至美或莫售。

材以远见遗,实以苦为诟。

华堂娱嘉宾,甘脆陈左右。

此物万里来,真味宁免陋。

欲观绝伦效,宜与危事遘。

江鱼肆潜毒,顷刻辄僵仆。

昔酒发狂醒,千日尚沈瞀。

性命如危弦,一绝不可救。

幸能服刀圭,咄嗟反其旧。

此亦天下奇,能使夭者寿。

岂殊鲁连子,谈笑解纷斗。

功成归海滨,不愿千乘富。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闻伯庸再安抚泾原

西师又失律,将帅各颠覆。

流血丹川原,积尸委山谷。

咄嗟仁寿域,短夭生理促。

王命有不行,国威为之衄。

鄙夫无忧责,感慨祗恸哭。

况闻哀痛诏,辍食想颇牧。

朝廷足名卿,多垒各含辱。

谋议宜深长,疮痍待湔浴。

使乎非常任,天子意所属。

百万气未苏,吾民且局缩。

贤人勤功名,报国忍劳笃。

往者博望侯,昔时来君叔。

再三持汉节,白发走川陆。

岂不久憔悴,事业光简牍。

关河据上游,郡国同心腹。

征膳向五年,强宗亦单独。

君乘赤轮车,一一询比屋。

唐虞升平风,惆怅难再沐。

形式: 古风

邻几过门不留戏作

陈平少负郭,亦回长者车。

贫贱虽足羞,犹问道何如。

此风固宜少,未谓今便无。

所望台阁贤,尚能念古初。

左轓涂朱漆,长绶要银鱼。

化我不少留,始知心见疏。

弥年寄禄仕,竟日劳簿书。

相与同笑言,俱幸逃空虚。

春秋期知我,雅颂诲起予。

兹意未可忘,君宜诵权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