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岐山姜明府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昨晚听到山间风雨声,回家的心情似乎变得迟缓。
几次被落叶的惊动,转眼间就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
大雁的身影仿佛带走了我的灵魂,虫鸣声像是在与泪水约定。
马卿年迈又多病,宋玉面对秋天倍感悲伤。
谢灵运刚离开,陶渊明已被人们怀念。
并非因为生活困苦,而是自然的风霜使然。
酿制美酒种上黄菊,煮饭时摘取绿葵。
山河景色尽收眼底,风和日丽正是吟诗的好时光。
牧童骑着寒意中的马,傍晚的烽火台上旗帜飘扬。
兰花虽凋零仍有香气,柳条脆弱难以成丝。
分别之后如果有人询问,高僧会知道我去向何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作品,名为《赠岐山姜明府》。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离别的思念之情。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听闻远方山雨声时,内心的不舍和留恋之情,如同行者听到家乡的声音而加速脚步。

"几回惊叶落, 即到白头时。" 叶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白头则是人生的晚景。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易老的感慨。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雁影飘渺,如同诗人的心灵也随之漂泊;虫声则是秋夜里的悲凉之声,与诗人的哀泣相应。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这两句引用了古代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马卿和宋玉的思念,以及自己也如他们一样在秋天感到悲凉。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谢安作客时赋诗以托深情,而陶渊明则在诗中显露出思念之情。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深厚的情感。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这里说的是自己的忧愁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是因为内心的清高自守,如同雪霜一般纯洁而美好。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酿酒和栽种花卉都是生活中的小乐,但在诗人眼中,这些平常事物也显得格外珍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山河美景如画,风和日丽,是吟咏诗词的最佳时光。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边塞之地,牧童在严寒中骑马,而边疆上的烽火在夜幕降临时才被点燃。这两句描绘了边关的肃杀和孤寂。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兰花虽已凋谢,但仍有余香;柳枝脆弱,无法编织成丝。这两句通过对植物生长状态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间微妙情感的赞美。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离别之后,如同互相询问一般;而高僧则心知天命。这两句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对精神导师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有对友情的缅绵,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整体上,这是一首融合了个人感情和自然环境的抒情佳作。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九日赠司空文明

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

长来逢九日,难与菊花别。

摘却正开花,暂言花未发。

形式: 古风

与苗员外山行

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

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杂曲歌辞.千里思

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

汎汎下天云,青青缘塞树。

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

更是草生时,行人出门去。

形式: 乐府曲辞

长安书事寄薛戴

朔雁去成行,哀蝉响如昨。

时芳一憔悴,暮序何萧索。

笑语且无聊,逢迎多约略。

三山不可见,百岁空挥霍。

故事尽为愁,新知无复乐。

夫君又离别,而我加寂寞。

惠远纵相寻,陶潜祗独酌。

主人恩则厚,客子才自薄。

委曲见提携,因循成蹇剥。

论边书未上,招隐诗还作。

贵者已朝餐,岂能敦宿诺。

飞禽虽失树,流水长思壑。

千里寄琼枝,梦寐青山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