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奕譞在清朝所作的《航海放歌》,以游历徐无山的体验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胸怀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首句“我曾游徐无,绝顶峰上头”,描绘了诗人曾经攀登高峰的壮举。接着,“登峰更宿峰之楼”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山水的亲近与留连。
诗人从高处俯瞰,群山如丘陵般低矮,“下视众山皆培塿,疑是银涛千里翻清秋”,运用比喻,将山峦比作翻腾的银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山水画卷。再登天桥,他感到自己仿佛融入天地之间,“飘飘心迹真仙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逍遥心境。
航行中,诗人观察到海面波涛汹涌,“沧波万叠涌艨艟”,又联想到云烟缭绕的山峰,“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展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山川的神秘。诗人还以日月升沉为时间线索,“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寓言人生的起落。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瀁一色连天绿”,表达对永恒宇宙的敬畏。他以谢安石的淡泊自比,拒绝像郭璞那样过度追求,而选择在云海中悠然自得。“我心先为坡仙得,走笔大书示二客”,表明他的心境已与苏轼(坡仙)相通,通过诗歌传达给友人。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山水的壮丽景色,又有哲理的深度思考,充分体现了奕譞作为清朝皇室成员的文采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