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吟

君从何处来,遗我明月珠。

明珠亦何为,可以照光仪。

光仪君不顾,照之令心悲。

君从何处来,遗我绿绮琴。

琴声亦何为,可以扬芳音。

芳音君不听,弹之伤我心。

君从何处来,遗我紫鸶笙。

鸶笙亦何为,可以扬清声。

清声君不聆,吹之感我情。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白头吟》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君”与“我”的问答,表达了主人公对情感失落的深切感慨和无奈。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情感的复杂与深沉寓于具体的物品之中,如明珠、绿绮琴、紫鸶笙等,这些物品在诗中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

“君从何处来,遗我明月珠。”开篇以疑问引出,仿佛在询问对方为何而来,又为何赠予如此珍贵的明珠。“明珠亦何为,可以照光仪。”明珠虽美,却只能照亮外表,暗示着情感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触及内心。“光仪君不顾,照之令心悲。”尽管明珠能照亮外在,但“我”内心的悲伤却无法被它照亮,表达了情感的深层孤独与痛苦。

接着,“君从何处来,遗我绿绮琴。”绿绮琴代表了音乐之美,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琴声亦何为,可以扬芳音。”琴声虽能传情达意,但“我”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心声,音乐成了无法沟通的桥梁。“芳音君不听,弹之伤我心。”即使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也无人倾听,这使得“我”的心灵更加受伤。

最后,“君从何处来,遗我紫鸶笙。”紫鸶笙象征着清雅的声音,能够传达纯净的情感。“鸶笙亦何为,可以扬清声。”然而,即便笙声清扬,也无法触动对方的心弦。“清声君不聆,吹之感我情。”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失望,也是对自己情感表达无果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与回答,构建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景,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情感隔阂时的无奈与痛苦。诗中不仅描绘了情感的失落与挣扎,还蕴含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惋惜之情,以及对沟通与理解重要性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772)

宗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字:子相
  • 号:方城山人
  • 籍贯:兴化(今属江苏兴化)
  • 生卒年:1525~1560

相关古诗词

车遥遥篇

车遥遥兮,马骎骎。送君行兮,河之阴。

望而不见兮,伤我心。车遥遥兮,马萧萧。

送君行兮,河之桥。望而不见兮,俾魂消。

车遥遥兮,马翩翩。送君行兮,山之巅。

望而不见兮,涕留连。车遥遥兮,马騑騑。

送君行兮,江之矶。望而不见兮,泪沾衣。

形式: 乐府曲辞

萱草词四章为伊母夫人赋(其一)

萱草离离兮,山之阳。朱为衣兮,青为裳。

嗟彼秋风兮,起大荒。

俾其花日飘泊而不可见兮,何以慰此心之彷徨。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萱草词四章为伊母夫人赋(其二)

萱草菲菲兮,山之曲。曳紫霞兮,缀红玉。

嗟彼秋风兮,振庭绿。

俾其叶日凋零而不可寻兮,何以慰此心之踯躅。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萱草词四章为伊母夫人赋(其三)

萱草芬芬兮,山之侧。对芳芷兮,远丛棘。

嗟彼秋风兮,还以仆。

俾其枝日偃蹇而不可起兮,何以慰此心之叹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