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颂(其六)》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与修行之道。
首句“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以“寂”与“动”为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佛法的根基与成长。寂,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觉悟,是佛法的根本;动,则代表了修行过程中的活动与实践,是佛法成长的体现。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法的完整体系。
接着,“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表达了佛法的最终目标——涅盘,以及修行者内心常住的真理,并非遥不可及。这暗示了只要遵循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能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永恒的宁静。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进一步说明了内心的转变与净化。回心,即回转心意,从世俗的烦恼中抽离,转向内心的清净与平和。这样的转变,自然会带来烦恼的消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进入一片净土。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则描绘了修行者面对的挑战与克服之路。三涂海象征着生死轮回的苦难,而六度桥则是通往解脱的修行路径,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通过勤奋地修习这些法门,修行者能够跨越苦难的海洋,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
最后,“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正觉,即达到佛的觉悟状态。这如同等待潮水的到来,意味着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与修行之后,觉悟之潮终将涌来,引领修行者达到佛的境界。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在逻辑与最终目标,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醒与实践,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