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观音大士像三首(其一)

智绝真空,体应群物。物岂他物,有感斯通。

空非顽空,无远弗届。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苦乐如梦,觉迷一致。秖此深慈,弗休弗憩。

是故稽首,观音大士。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崇高的情感描绘了观音大士的形象与精神。首先,“智绝真空,体应群物”两句,揭示了观音大士智慧超凡,能够洞察宇宙真理,同时其本体与万物相呼应,体现了其慈悲与智慧的合一。

“物岂他物,有感斯通”则进一步阐述了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当有感应时,观音大士便能通达万物,展现出其普渡众生的大愿力。

“空非顽空,无远弗届”强调了观音大士的智慧并非虚无,而是深邃且无所不至,无论在何处都能显现其慈悲与智慧。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则描绘了观音大士行迹的神秘与自由,其行动不受时空限制,如同风行水上,无迹可寻。

“苦乐如梦,觉迷一致”表达了对人生苦乐的深刻理解,认为它们如同梦境般虚幻,而觉悟与迷惑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体现了观音大士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最后,“秖此深慈,弗休弗憩”赞颂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之心,这种慈悲既深且广,永不间断,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祈福。

“是故稽首,观音大士”则是诗人对观音大士的敬仰之情,通过顶礼膜拜,表达对观音大士无上智慧与慈悲的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大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慈悲,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宗教哲学的韵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观音大士的虔诚与敬仰。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观音大士像三首(其二)

大士如镜,照一切心。大士如月,清光普临。

万象历历,随感而寂。慈能摄慢,悲以化执。

机器靡定,同归静正。但办肯心,何疑于圣。

我昔早年,将悟未悟。稽首皈诚,曾获冥护。

梦里投机,如箭锋拄。宾主出入,有语无语。

越三十年,宛尔昨日。凡一念至,铁与磁石。

愿汝小子,但坚信此。

形式: 四言诗

题观音大士像三首(其三)

大士灵通,多在忍土。以无缘慈,哀五浊苦。

感应道交,如子得母。水中月影,非去非到。

空谷响声,前后之步。我以心眼,观大士处。

几丧目前,而哑然住。能非所观,所非能觑。

绝待而歔,有语无语。以示禅者,如箭锋拄。

俯仰折旋,无容顾伫。信口而呼,纵目所注。

神光俨然,不可思虑。大悲观音,为物作矩。

共此未来,皈命顶礼。

形式: 四言诗

观音大士赞

仰吾师之深慈兮,置十二类生于怀中。

随所求而各给兮,知根欲之无穷。

天与人之不可顿易兮,聊止啼以黄叶。

妄无体而必终兮,尔乃需之情竭。

望东方之既白兮,犹濛濛其复晦。

同乎迷若相濡兮,谁独当机感之会。

入大冶而不自知兮,感天泽之一勺。

时忽构而顿醒兮,悔从前之昧略。

顾吾身之独遭兮,几旦暮而失之。

觉而后知其将告兮,叹虚白之靡移。

匪覃恩之浪浪兮,孰执手而同归。

底乾慧而极果兮,誓始终而相师。

释及门之洗心兮,礼顶踵而陈词。

形式:

题本师空和尚真

明镜当台兮,曜神光乎夜堂。

西飙栗冽兮,蘸秋水之杲阳。

望俨慈氏兮,近之而不可狎。

荡荡乎博峤之遗风兮,当其机而知石头路滑。

悲晚近之羊质兮,尚虎皮之灿灿。

侈炎日之峻步兮,宁深云之泛泛。

念石住之微言兮,余小子犹虔虔坐以待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