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八首(其七)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翻译

召公作为地方长官,才能仅次于圣人。
他关心农事,不怕麻烦,常在甘棠树下听取百姓诉讼。
如今的千户之长,却以询问农事为耻。
他在高堂上弹琴,意图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世人。

注释

召公:古代官名,指召穆公。
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亚:次于。
农时:农业季节。
惮:害怕,担心。
甘棠:一种树,古人常在此树下休息或处理政务。
千室长:拥有众多房屋的官员,象征地位。
耻:感到羞耻。
弹琴:古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修养和教化。
高堂:高大的厅堂,代表显赫的地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属于其《杂咏八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圣明君子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与批判。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这两句赞扬召公(即周公旦)不仅德行高尚,而且能力也堪称圣人之下。召公是西周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被后世尊为理想的君子典范。

“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 反映了古代圣王对待百姓和处理法律案件的仁政态度。诗中提到在农业繁忙的时候,不加重农民负担,而是在树荫下为民解惑,体现出领导者对民众的关怀。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代社会状况的感慨。现在的人们,虽拥有千间房屋,却已经羞于向农夫询问农业知识,这反映出人们对土地、劳动和本真生活的疏离与迷失。

“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高大堂屋之上弹奏琴瑟的情景,表达了他希望通过音乐来影响世道,使社会回归到更纯粹、和谐的状态。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关切。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杂咏八首(其八)

任公蹲海滨,一钓饱千里。

用力已云多,钩缗亦难理。

巨鱼暖更逃,壮士饥欲死。

游鯈不可数,空满沧浪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杂咏三首(其三)

商阳杀三人,每辄不忍视。

亦云食君食,报礼当如此。

波澜吹九州,金石安得止。

永怀南山阿,慷慨中夜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杂咏三首(其二)

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

操竽入齐人,雅郑亦复殊。

岂不得禄赐,归卧自欷歔。

寥寥朱丝弦,老矣谁与娱。

形式: 古风

杂咏三首(其一)

怀王自堕马,贾傅至死悲。

古人事一职,岂敢苟然为。

哭死非为生,吾心良不欺。

滔滔声利间,绛灌亦何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