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贤无像亦无堂,败柳犹垂赤土墙。
官卖神祠有前例,熙宁丞相起坊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时代的沧桑变迁,文化遗产的消逝,以及时间对事物的侵蚀与摧毁。"三贤无像亦无堂"一句,表明曾经供奉或纪念某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庙宇已经不复存在,连画像都没有留下,这反映了历史的流逝和记忆的消散。"败柳犹垂赤土墙"则形象地展示了一种衰败与荒废的情景,柳树随风摇曳,墙体破败,显现出一种自然力量对人造物的侵蚀。
下一句"官卖神祠有前例"意味着政府或官方曾经出售过宗教场所,这可能是为了筹集资金或者其他政治经济原因。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非孤立无偶,表明权力对文化遗产的漠视和实用主义。
最后一句"熙宁丞相起坊场"则提到了一位官员在熙宁年间(即北宋时期)开辟了市场或商业区域。这可能暗示着一个时代从崇尚精神文化向追求物质利益的转变,也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衬托,传递了一种历史的无常与文化价值的流失。诗人以淡定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变化,但在平静之下,或许隐藏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一种忧虑。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湖边莫怪旧祠荒,士女何曾炷瓣香。
赖是人心犹未泯,深衣迎奉入书堂。
梅残万点路傍雪,桃露一班梢上红。
惆怅六鳌山已去,了无情绪答春风。
月淡云浓弄晓晴,草中白处路微明。
垂鞭缓辔十馀里,始听鸣鸡第一声。
霜锲驼裘耳欲冰,谁家先我已宵兴。
道傍篱落遮丛筱,隔火荧荧见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