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

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

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

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白下这个地方有一位贤明的官员,他的歌声如同紫色的灵芝般美妙。
他对百姓的欺压无法忍受,认为治理县务应以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无人共享风月之美,心中怀念着江山,
夜晚,他的醉意沾染了墙壁,墙上斑驳的墨迹让他惆怅,绿色的苔藓滋生其中。

注释

白下:古代地名,今南京别称。
贤宰:贤能的县令或地方官。
紫芝:比喻美好的歌声或才华出众的人。
民欺:欺压百姓。
忍:忍受。
县治:县里的政务管理。
无为:道家思想,指不强求,顺其自然。
风月:泛指美好的自然景色和闲适时光。
江山:代指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国家。
粉墙:白色的墙壁。
侵醉墨:酒后笔墨淋漓。
怊怅:惆怅,失落。
绿苔滋:绿色的苔藓生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地方贤能官员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深切感怀。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宰相梁之仪的高尚品格和他的治理才能,以及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周遭环境的独特感受。

“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开篇即赞美一位在白下地区的贤能官员,其德行高尚,如同传说中珍贵的紫芝草一般令人敬仰。这里通过“能歌”表明这位宰相不仅治理有方,而且文学素养也颇高。

“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诗人进一步描绘这个贤官对百姓的慈善态度,他不愿看到人民受到欺骗,对于县里的治理采取的是顺其自然,不做无谓之事的态度。

“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在这里诗人转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他对美好风景的独自欣赏,以及对远方山水的怀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个闲适幽雅的书房景象,墙上沾满了潮湿的墨迹,墙角生长着浓郁而深邃的青苔。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环境的观察,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淡定。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们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赠工部侍郎郑公挽辞

地蟠江汉久知灵,通德门中见老成。

南去伏波推将略,北来光禄擅诗名。

密章赠襚连三组,画翣丧车载一旌。

阴德故应多后福,可能生子但升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长宁僧首

秀骨厖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赠李士宁道人

季主逡巡居卜肆,弥明邂逅作诗翁。

曾令宋贾叹车上,更使刘侯惊坐中。

杳杳人传多异事,冥冥谁识此高风。

行歌过我非无谓,唯恨贫家酒盏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赠殊胜院简道人

早悟耆山善,今为洛社豪。

有生常寂寞,所得是风骚。

露夕吟逾苦,云收思共高。

此怀差自适,千社一牛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