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其十九)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守卓所作的《偈二十四首》中的第十九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境界的独特见解。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这两句以“大圆鉴”和“一微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禅宗修行者在极小与极大之间,共同追求真理、领悟宇宙奥秘的状态。如同在大圆镜中共同结社,又如同在微小的尘埃中共同安身立命,体现了禅宗修行者超越世俗、洞察宇宙的精神境界。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这里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的典故,强调了禅宗修行者必须超越传统宗教的教条和束缚,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只有那些能够深入理解并实践佛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修行者的特质,即他们能够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无需通过繁琐的逻辑推理或外在的仪式来获取知识。他们行事自然,不做多余之事,体现了禅宗修行的简约与直接。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这句诗警示人们,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过于犹豫不决或陷入过多的思考,那么与真正的禅悟境界相去甚远,犹如天壤之别。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这里引用了禅宗中的“十五日”之说,意味着在修行的某个特定阶段,如果未能达到某种觉悟,之后即使达到了,也无法回到那个特定的觉悟状态。这反映了禅宗修行中对时机和状态的敏感把握。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即是否达到某种觉悟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者自身的真实体验和内在的觉醒。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最后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觉醒和宇宙的和谐,如同虎啸风生、龙吟雾起,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内心觉醒的外在表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禅宗修行的境界、方法和体验,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宗精神,具有很高的哲学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诸禅德,莫莽卤,夷门山朝朝走入。

新罗占波国里,卖吉州针。

相逢醉老婆,寻牛撞著虎。

形式: 偈颂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一)

逢庚则伏,狸奴昨外暍死。

遇明则苏,白牯今朝律活。全活全死,全死全活。

死活两忘,是个什么。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

形式: 偈颂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二)

长期告毕,法岁云周。木人施草,石女行筹。

衲僧了无交涉,那更头上安头。

横担楖栗,笑傲清秋。要去即去,得留且留。

逢人若问长灵老,向道浩浩尘中斗铁牛。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三)

过现无三世,星霜有四明。

秋残心似口,冬至眼如眉。

了了何依住,新新孰变移。

岁寒同饮啄,冷暖自家知。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