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亭赋赠吴汝琇

我家竹林在平地,土浅丛疏叶憔悴。

君家万竹连高岗,俪美潇湘与清渭。

崖光谷色相吐吞,石涧潺湲潆复奔。

鹧鸪啼秋白日暝,蛟龙捲雨翻沧溟。

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甃周为防,孔屏翠帐齐腾光。

秋兰罗生瑶径旁,光风泛转菲菲香。

翠阴满地凝不散,绿水荡漾云茫茫。

美人挟瑟调清商,朱弦高张分雁行。

一弹再鼓发浩倡,清声入云哀怨长。

凤凰翱翔下寥廓,帝子不见山苍苍。

我为万竹歌,歌长唾壶缺。

平生不饮今醉之,醉后不禁双耳热。

夜深起舞月明中,猛虎一声山石裂。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竹林深处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竹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先,诗人以自家竹林与友人之家的竹林进行对比,前者“土浅丛疏叶憔悴”,后者“万竹连高岗”,通过“俪美潇湘与清渭”这一比喻,不仅突出了友人家竹林的繁茂与秀美,也暗含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美。接着,诗人描绘了竹林中的自然景观,“崖光谷色相吐吞,石涧潺湲潆复奔”,生动展现了竹林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鹧鸪啼秋白日瞑,蛟龙捲雨翻沧溟”这一动态画面,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幽静与神秘。

随后,诗人转向对竹林中建筑的描写,“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甃周为防”,红泥亭子与四周的碧绿池塘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亭子周围“孔屏翠帐齐腾光”,翠绿的帷幕与亭子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华贵而清新的氛围。此外,诗人还提到了秋兰与光风,它们“罗生瑶径旁,光风泛转菲菲香”,不仅丰富了竹林的生态多样性,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诗意。

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人弹瑟,音乐悠扬,“一弹再鼓发浩倡,清声入云哀怨长”。凤凰翱翔,帝子不见,象征着音乐的高雅与深远。最后,诗人以“我为万竹歌,歌长唾壶缺”结束,表达了对竹林美景及音乐艺术的深深赞叹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竹林自然景观、建筑布局、音乐艺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暮春访沈启南道中作

姑苏城中桃李花,风吹雨批成泥沙。

离群客子正无赖,对此不饮空咨嗟。

美人别来应瘦生,思之忽泛娄江行。

芳洲杜若何青青,青林隔岸啼春莺。

春莺嘤嘤求友声,人之听之无限情。

无限情,在今夕,疑义奇文赏还析。

大胜山阴兴尽回,道路空留往来迹。

形式: 古风

重阳庵

我游重阳庵,不见重阳子。

丹成飘然与世辞,骑龙遨游太清里。

三山等鳌簪,四海犹杯水。

万里一瞬间,千年片时耳。

后人作屋青山头,重阳不来人自游。

长风萧萧日杲杲,醉卧白石临清流。

青衣洞,深且幽,衔花野鹿鸣呦呦。

仰招浮云唤白鹤,吾将与尔仍丹邱。

形式: 古风

送莫同知弟北归赴试

省墓才南下,辞家又北征。

淮山临驿路,易水绕都城。

夜雨鸰原梦,春风雁塔名。

遥知曲江畔,骑马看花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吴铁峰

春色浓如酒,行行劝一杯。

送君嗟此别,执手问重来。

野鸟迎人语,林花著雨开。

维舟未忍发,日暮更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