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道中作(其四)

唐魏风同俭,幽并气不豪。

龙衣将瓦覆,牛矢压墙高。

忧患家多口,荒凉地不毛。

最怜罗马拜,中妇乞钱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武清道中的景象与情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首句“唐魏风同俭,幽并气不豪”以历史背景为引子,对比了唐代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指出虽然两地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辉煌,但都体现了节俭之风,而幽并之地则不显豪奢之气,暗示了作者对于社会风尚的思考。

接着,“龙衣将瓦覆,牛矢压墙高”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人的生活状态比作龙衣覆盖于瓦片之下,牛粪堆砌至墙顶,生动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时也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

“忧患家多口,荒凉地不毛”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社会现实的描述,指出家庭人口众多给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土地的贫瘠则加剧了生存的艰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严峻。

最后,“最怜罗马拜,中妇乞钱号”一句,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表现了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境遇。她们在罗马神像前祈求,大声呼喊乞讨,这一幕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通过具体的人物和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武清道中作(其五)

居者与行者,劳劳同一叹。

天恩才咫尺,民气不衣冠。

地况穷荒远,人兼琐尾残。

临门图一幅,谁上九重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早行

堤长已历八九折,析击犹闻四五更。

凉风吹衣抱衾卧,残月在树啼乌声。

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

腐儒饥寒苦相迫,驱车自唱行行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慷慨

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

我来仍失志,走问近如何。

到处寻屠狗,初番见橐驼。

龙泉腰下剑,一看一摩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月夜

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湘帘踠地垂。

长记绮窗相对语,二三更后夜凉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