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的《别母舅哭外舅郑公(其三)》中的一节,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外舅郑公的深切怀念与自我反省。
首句“竹帛相期古道深”,以“竹帛”象征历史与传统,暗含着对逝去先贤智慧与道德的追思和向往,强调了古人对于道德与行为准则的重视。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古代君子之道的景仰,以及对自身行为的高标准要求。
次句“结婚端不为多金”,则直接点明了婚姻选择的标准不应仅限于财富,而是更应看重品德与情感的契合。这不仅是对外舅郑公婚姻观的肯定,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选择的一种反思,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匹配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后两句“自惭非是奇男子,恐负侯高择婿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谦逊自省。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符合外舅郑公对理想女婿的高标准要求,担心辜负了对方的期望。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道德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深情地缅怀了外舅郑公,也通过自我反思,探讨了婚姻观、道德观等深层次的人生议题,体现了方孝孺作为文人学者的深厚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