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侯殿直之官吉州

待诏何年别玉堂,笔端浑欲继钟王。

官资未出风尘外,踪迹曾亲日月光。

扶老只今非远道,荐能从此有封章。

庐陵若要高文写,争得滁州在故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请问何时离开那玉堂清贵之地,你的笔端似乎想要追随钟繇、王羲之的风范。
官职还未超出世俗的范围,但你的足迹曾亲近过光明与月色。
如今扶着拐杖,旅程已不再是遥远的路途,推荐贤能从此有了正式文书。
如果庐陵需要高雅的文章,怎能让滁州这样的故乡不在心中占据位置呢?

注释

待诏:等待皇帝召唤的官员。
玉堂:古代宫殿中的学馆或翰林院。
浑欲:几乎想要。
钟王:指钟繇和王羲之,书法大家。
风尘外:世俗之外,指官场之外。
踪迹:行踪,足迹。
日月光:比喻光明磊落,受人尊敬。
扶老:手杖,代指年迈。
远道:长途旅行。
荐能:推荐有才能的人。
封章:密封的奏章,指正式文书。
庐陵:古地名,今江西吉安,欧阳修曾任庐陵太守。
高文:高雅的文章。
争得:怎能。
滁州:古地名,今安徽滁州,欧阳修为滁州知州。

鉴赏

此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李觏所作,名为《送侯殿直之官吉州》。这首诗通过对故人离别的描绘和对友人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高尚的情操。

"待诏何年别玉堂,笔端浑欲继钟王。"

开篇便以“待诏”表明侯殿直即将赴任之事,而“玉堂”则象征着朝廷的荣华和文学的雅集。“笔端浑欲继钟王”寓意于希望能够像古代钟嵘、王羲之那样,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展现了作者对侯殿直文采的期待与赞赏。

"官资未出风尘外,踪迹曾亲日月光。"

“官资”指的是侯殿直即将获得的官职,而“风尘外”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踪迹曾亲日月光”则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情景,彰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扶老只今非远道,荐能从此有封章。"

“扶老”一词,既可理解为送别之情,也寓意于对朋友未来的一种期待与祝福。“荐能”二字,则表明了作者对于侯殿直才能的认可和推荐。而“从此有封章”,则是预祝其能够在吉州任上建功立业,留下美好的政绩。

"庐陵若要高文写,争得滁州在故乡。"

“庐陵”、“滁州”等地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地理色彩,也强化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而“高文写”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文学才能的高度评价和期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表现了深切的情感与美好的祝愿,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本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送剑州张掾

名在乡书久,恩由父任优。

从今绍清白,即此是箕裘。

交结多良士,经过半旧游。

举知应有望,鸿翼伫横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赵拊

先朝名士有遗孙,狼藉麻衣化洛尘。

笔下每求千古意,醉中曾过几回春。

劳生只见年年老,客路相逢事事新。

满座狂歌时莫笑,眼看燕市若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郴县吴主簿

数十年来预荐书,当时文行耸群儒。

青衫近始沾王泽,白首从新入宦途。

四壁生涯虽寂寞,一官趋进转崎岖。

楚南若是江山好,閒日犹应味道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黄介夫

短亭车马地,送子一盘桓。

不畏离群久,所嗟行路难。

晒衣云日薄,扑面水风酸。

圣有中庸训,时时著意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