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吏隐堂

新堂生虚明,未悟追隐吏。

无乃隐非时,唯应喧可避。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

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翻译

新堂初建空旷明亮,未曾领悟要追寻隐逸之士。
隐居或许不合时宜,只有喧嚣能让人暂时躲避。
移动花朵勿伤其根,种植竹子保持常青。
在床头放置一张素琴,也体现了陶渊明的心境。

注释

新堂:新建的堂屋。
虚明:空旷明亮。
追隐吏:追寻隐逸之人。
无乃:恐怕是。
非时:不合时宜。
喧可避:喧嚣可以躲避。
伤根:伤害根部。
种竹:种植竹子。
改翠:改变翠绿。
床中:床边。
置:放置。
素琴:未经装饰的琴。
陶潜意:陶渊明的心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题吏隐堂》,通过对新堂的描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新堂生虚明",描绘了吏隐堂的清新明亮,暗示着此处环境的宁静与脱俗。"未悟追隐吏",诗人表示自己虽置身此地,但尚未完全领悟到隐逸之人的生活态度。

"无乃隐非时",诗人质疑是否在现代社会中选择隐居是适宜的,暗示了他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思考。"唯应喧可避",则强调隐居是为了逃离尘世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平静。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这两句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保持事物本质和初心的重视,即使在改变环境中,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原有的生机。

最后两句"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诗人通过提及陶渊明,表达出对这位古代隐士的敬仰,并表明自己在吏隐堂中放置素琴,也是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过上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借题发挥,体现了梅尧臣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

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

渊中必有鱼,与子自徜徉。

渊中苟无鱼,子特玩沧浪。

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皇。

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

去为仲尼叹,出为盛时祥。

方今天子圣,无滞彼泉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译经院同文轩

有书无异文,有车无异轨。

贝多得旁行,白马来万里。

清轩延高僧,一岁译几纸。

译罢坐焚香,庭草洒寒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陈宰戏綵亭

仕宦固已美,及亲此其难。

况慕五綵戏,而奉兴居安。

翁喜君亦喜,翁餐君亦餐。

嗷嗷园中禽,口哺心违丸。

邑大岁幸稔,众赖仁政宽。

还思彼赤子,如恐君不欢。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题姑苏豹隐堂

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见空断碑。

华堂重构犹隐雾,地今易主还好奇。

欲邀明月一去饮,常娥将悔出海迟。

溪边少年意气在,来往只借白鹿骑。

自称山人具肴酒,酒酣请我留此辞。

谪仙坟近何可问,当日无咏亦所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