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四)

吾哀世愚人,不信冥中神。

生时不恭敬,死便偿罪缘。

典官逐后驱,牵北走东西。

抱沙填江海,负石累高山。

白日不得食,夜分不得眠。

朝与杖一百,暮与鞭一千。

不堪考对苦,卖罪与生人。

两两共相牵,遂至死灭门。

皆由不敬道,神明考㰅人。

何不敬真神,生死得升天。

生荣死者乐,生死得蒙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悲悯的口吻,描绘了对世间无知之人的哀叹,以及对信仰冥界神灵重要性的强调。诗人通过描述死后受罚的场景,如被官吏驱使、在白天忍受饥饿、夜晚无法安眠、遭受严酷的刑罚等,展现了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和对不敬神灵后果的警告。

“吾哀世愚人,不信冥中神。”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对世人缺乏对冥界神灵的信仰表示哀怜。接着,诗人通过具体的画面描绘了死后受罚的景象,“生时不恭敬,死便偿罪缘”,强调了生前行为对死后命运的影响。

“典官逐后驱,牵北走东西。” 描述了死后灵魂被官吏驱使,四处奔波的痛苦。“抱沙填江海,负石累高山。”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灵魂承受的重罚,不仅要搬运沙石,还要填满江海、堆起高山,体现了惩罚的残酷。

“白日不得食,夜分不得眠。” 描述了灵魂在白天和夜晚都遭受的苦难,没有食物可吃,也无法得到休息。“朝与杖一百,暮与鞭一千。” 进一步强调了惩罚的严苛,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身体折磨。

“不堪考对苦,卖罪与生人。” 表达了灵魂在承受如此痛苦之后,仍要面对审判的恐惧,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罪行换取生者的同情或帮助。“两两共相牵,遂至死灭门。” 描述了灵魂之间的相互牵连,最终导致家族的毁灭。

“皆由不敬道,神明考㰅人。” 强调了不敬神灵是导致这一切痛苦的原因,是对信仰缺失的深刻反思。“何不敬真神,生死得升天。” 提出了对信仰真神的呼吁,认为只有信仰真神,才能在生死之间获得拯救和提升。

“生荣死者乐,生死得蒙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信仰真神的肯定,认为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安宁,以及在生死之间得到的恩惠,都是信仰真神所带来的好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对信仰的重视以及不敬神灵所导致的悲惨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收录诗词(706)

无名氏(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五)

吾哀时世人,不信冥中神。

一门有十息,纵意行不仁。

神明鉴无外,终不滥煞人。

或夭华秀子,或夭妙少年。

门崩户以坏,学者如浮云。

死亦不脱岁,悲哭仍相寻。

妻子沉堙澌,一身孤独存。

呼天天玄远,呼地地亦深。

不能自怨责,各道怨师尊。

虽欲思善道,十子不复还。

形式: 古风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六)

吾告时世人,修道宜殷勤。

恩亦不虚生,神明必报人。

昔有刘仲伯,精诚于道门。

勤恶使从善,岁会集群贤。

香火日夜勤,亦能感仓天。

命尽应当死,众神与表天。

三魂飞杨澌,七魄入死星。

右神削死藉,左神著生名。

伺命来极济,左相踏地瞋。

普告二十狱,拔出仲伯身。

三魂还复流,七魄还入身。

血脉还运转,百节方更坚。

面目更端严,肉骨更鲜明。

死臣三七日,寝尸还更生。

形式: 古风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七)

吾告时世人,髐骨不别真。

闲时不共语,急便来求人。

死者如流水,去者如浮云。

秦川屯军马,中庭生丛榛。

百中不留一,到思吾本言。

何不学仙道,人身常得存。

形式: 古风

老君十六变词(其一)

一变之时。生在南方亦如火。出胎堕地能独坐。

合口诵经声璅璅。眼中泪出珠子䂺。

父母世间惊怪我。复畏寒冻来结果。

身着天衣谁知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