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复欲去再作此留之

都梁日日招吾人,梅花已复矜小春。

胡为要随白雁去,莫起此念僧伽嗔。

弹琴几时鬓毛脱,端是天教个中活。

僧伽初不负先生,久办淮山作衣钵。

形式: 古风

翻译

都梁这个地方每天都邀请我们,梅花已经展现出早春的娇艳。
为什么你要跟随白雁离去呢?别让这种念头惹恼了僧伽的慈悲心。
何时才能不再弹琴,等到两鬓斑白脱落,这或许是上天赋予的生活真谛。
僧伽起初并未辜负先生的期望,长久以来他已准备好在淮山间修行,以此作为他的生活和智慧的传承。

注释

都梁:地名,可能指一个特定的地方。
矜:夸耀,显示。
僧伽:佛教名词,指僧侣或修道者。
负:辜负,违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则礼所作,名为《无著复欲去再作此留之》。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似乎是在对一位即将离去的僧侣表达自己的不舍和挽留之情。

“都梁日日招吾人”一句,通过描绘都梁(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的日复一日地吸引着人们,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紧接着,“梅花已复矜小春”则透露出春天已经到来的信息,同时梅花也已盛开,诗人通过梅花的矜持(即不肯开放),暗示着自己对于这份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胡为要随白雁去,莫起此念僧伽嗔”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诗人询问,为何需要跟随那远去的白雁(通常象征着离别),并希望不再有这样的想法,即让僧侣感到抱歉。

“弹琴几时鬓毛脱,端是天教个中活”则转向了个人生活的感慨。诗人提到弹琴,这里可能指的是对音乐的热爱或某种艺术追求,同时也透露着随岁月流逝而逐渐消瘦的头发,意味着时光不待人,表达了一种天命难违的无奈感。

最后,“端是天教个中活。僧伽初不负先生,久办淮山作衣钵”则显示出对僧侣的尊敬与信任。诗人认为这位僧侣并没有辜负先生(可能指的是一位师承或导师),而是长期在淮山(地名)致力于宗教修行,甚至为了衣食之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不舍与挽留,同时也折射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51)

吴则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 籍贯:今湖北阳新)

相关古诗词

木平像吾友宣老所藏宣示寂久矣余因归朱方遇其徒慈俊乞得之喜而作此

布袜元不破,霜雪遮头颅。

政自要老丑,肯剃颔底须。

经卷聊关身,帐座种种无。

安用古铜瓶,捉以高鼻奴。

草鞋挂龙床,九州一蚍蜉。

如何是木平,初落斤斧欤。

庞眉宣道人,缅想骨已枯。

旧炊玉粒饭,洗钵独我呼。

跛跛迁臣归,饥面黧且癯。

至今说法处,井索缠辘轳。

唐时李卫公,铸铁为浮图。

此塔有坏灭,是事端弗渝。

形式: 古风

比以补陀刻寄少冯有诗复答之并示杨吉老释介然

我以无作语,刊彼月面背。

遣似吕南山,未要馀子会。

平生太玄雄,犹有一语在。

只怜粥饭和,已复不惊怪。

形式: 古风

王和鼎石铫甚佳以诗丐之

枵腹强自满,日爱几合陈。

豆粥咄嗟办,岂是吾曹人。

故应彭亨腹,称此病瘦身。

君从东海来,便便作云根。

我有紫玉璧,气压连城珍。

要渠作蟹眼,一洗胸次尘。

王郎实好奇,宿昔饱幽事。

莫逆无与畴,端以同臭味。

形式: 古风

王持中读余近诗跋以五绝因次其韵(其一)

秃发敢言文字工,半生端在羁旅中。

君诗底物似妙丽,堕蕊起舞春濛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