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

乡魂坐中去,倚壁身如死。

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

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

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蟋蟀在灯下低吟,灯光比水还要冷清。
思乡之情在心中弥漫,倚着墙壁仿佛已无生气。
追求名声如同渴望亲人,亲人却远在千里之外。
富贵何时能实现,如今的离别让人痛心。
出门后不断叹息,月光皎洁西风正起。

注释

促织:蟋蟀。
灯:灯火。
冷于水:比水还冷。
乡魂:思乡之情。
倚壁:倚靠墙壁。
身如死:身体仿佛失去生机。
骨肉:亲人。
万馀里:形容距离遥远。
富贵:显赫的地位和财富。
何时:什么时候。
离别:分离。
出门:走出家门。
月白:月光皎洁。
西风:秋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孤独与哀愁图景。开篇“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即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有些萧索的氛围。促织女在寒冷的灯光下工作,灯光反射在水面上,更显得孤独与寂寞。

接下来,“乡魂坐中去,倚壁身如死”则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将自己的乡愁比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它让他感到身心俱疲,仿佛灵魂出窍,一动不动地依靠在墙边,如同死亡一般。

“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名誉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如同远方的亲人,遥不可及,让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悲哀。"骨肉"一词通常指最亲近的人或事物,这里用以形容对名誉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执着与痛苦。

“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则是对过往富贵生活的一种反思。在这种静谧而又有些凄凉的夜晚,诗人不禁思考起过去的辉煌与当前的离别,感慨万千。

最后,“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则是对这份哀愁最直接的情感宣泄。诗人走到户外,只能长叹一声,对着那逐渐升高的月亮和渐起的秋风,无言以表达心中的郁结。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内心孤独、渴望名誉但又感受离别之痛的古代士人形象。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而且富有层次。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送人登第东归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

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

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

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

晚达多早贵,举世咸为然。

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

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

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

形式: 古风

送友人擢第东归

同家楚天南,相识秦云西。

古来悬弧义,岂顾子与妻。

携手践名场,正遇公道开。

君荣我虽黜,感恩同所怀。

有马不复羸,有奴不复饥。

灞岸秋草绿,却是还家时。

青门一瓢空,分手去迟迟。

期君辙未平,我车继东归。

形式: 古风

送友下第游雁门

相别灞水湄,夹水柳依依。

我愿醉如死,不见君去时。

所诣星斗北,直行到犹迟。

况复挈空囊,求人悲路岐。

北门记室贤,爱我学古诗。

待君如待我,此事固不疑。

雁门春色外,四月雁未归。

主人拂金台,延客夜开扉。

舒君郁郁怀,饮彼白玉卮。

若不化女子,功名岂无期。

形式: 古风

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

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

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