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

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

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深秋的灞浐路上,游子们大多神情悲凉。
你在这里行走,独自寻找春天的景色。
你的才学广为人知,高高的功名并非轻易取得。
通往显赫的路途在长安,但你回归山林却成了异乡人。
经历了欢歌与叹息后,你的内心波澜起伏。
我何尝不留恋故乡,但千里之外如同他国之隔。

注释

灞浐路:指代长安附近的浐灞二水边的道路。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寻春色:象征着追求功名或美好的事物。
文章满人口:形容才华出众,名声在外。
高第:科举考试中的高等名次。
苟得:轻易得到。
要路:重要的仕途。
归山:退隐山林。
狂歌罢叹息:表达情绪的起伏,可能是对现实的无奈或感慨。
故山:故乡的山。
外国:这里比喻远离家乡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秋天的灞浐路上行走时的心境。高秋之时,天气凉爽,但游子心中却充满了惨戚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在寻找着春日的美好,却只能独自一人在这片土地上徘徊。

诗人通过“文章满人口”一句,表明李垣先辈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但即便如此,他所获得的高第(官职)也并非轻易得来,这体现了对其才能与命运的认可。"要路在长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李垣先辈将要离开长安返回山中的遗憾,尽管他归于山林,却仍旧是一个外来的客人。

接下来的“□□□□□”处应为传抄误失或故意省略,其后的“狂歌罢叹息”则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时的激昂情怀与无奈叹息。最后,“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即便身处远方,也如同身在异国一般。

整首诗通过送别之情,抒发了游子离愁和乡关难断的情感,同时也颇有对才士命运的同情与赞赏。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送李殷游边

十年梦相识,一觏俄远别。

征驾在我傍,草草意难说。

君居洞庭日,诗句满魏阙。

如何万里来,青桂看人折。

行装不及备,西去偶然诀。

孟夏出都门,红尘客衣热。

荒城见羊马,野馆具薇蕨。

边境渐无虞,旅宿常待月。

西园置酒地,日夕簪裾列。

壮志安可留,槐花樽前发。

形式: 古风

唐乐府十首(其九)乐边人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形式: 乐府曲辞

唐乐府十首(其七)田西边

刀剑作锄犁,耕田古城下。

高秋禾黍多,无地放羊马。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马]韵

唐乐府十首(其四)边军过

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

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

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

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

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