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喜晴》由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首联“补陁香供走人天,赴感随缘旧所传”,以“补陁香”象征着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暗示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与依赖,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接受。这里的“走人天”形象地描绘了香气飘散,仿佛能穿越人间与天界,传达了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赴感随缘”则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即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颔联“霖雨方忧困桑户,晚晴俄喜赋樊川”,前句描述了连绵不断的雨水给农事带来的困扰,后句则转为欣喜,因为傍晚时分的晴朗天气带来了希望与解脱。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雨水的忧愁与晴空的喜悦鲜明地对比出来,展现了自然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颈联“阶庭旋见收黄潦,斋壁何因上绿钱”,进一步描绘了雨后景象的变化。阶庭上的积水迅速消退,斋壁上可能长出了青苔,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生机。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复苏与自然和谐的赞美。
尾联“多谢化工哀老子,遨游不复更祈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他认为是大自然(化工)给予了他生活的乐趣与自由,让他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祈求长寿。这一句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晴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由忧转喜的情感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