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吟

多惭到处有诗名,转觉吟诗僻性成。

度水却嫌船著岸,过山翻恨马贪程。

如雠雪月年年景,似梦笙歌处处声。

未合白头今已白,自知非为别愁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深感惭愧,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诗名伴随,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沉溺于吟诗这种习性。
乘船渡水时,却嫌船靠近岸边,骑马过山时,又怨马急于赶路。
如同与仇敌共度每年的雪月时光,感觉像是在梦中听到各处笙歌的乐音。
还未到白头之年,我已经满头白发,这并非因为离别的忧愁而生。

注释

多惭:深感惭愧。
到处:无论何处。
诗名:诗的名声。
僻性:特殊的爱好或习性。
度水:乘船渡水。
船著岸:船靠近岸边。
过山:骑马过山。
马贪程:马急于赶路。
如雠:如同与仇敌。
雪月:形容清冷的雪和明亮的月。
年年景:每年的景色。
似梦:像在梦中。
笙歌:笙和歌声。
处处声:各处的乐音。
未合:还未到。
白头:指年老。
非为:并非因为。
别愁:离别之愁。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感慨。开头两句“多惭到处有诗名,转觉吟诗僻性成”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才华有着深刻的认识,但这种才能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成功和认可,而是让他感到一种孤独和偏激。

接着,“度水却嫌船著岸,过山翻恨马贪程”两句则从自然景观中汲取情感,通过对比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这里的“船著岸”和“马贪程”都是不愿停留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向往远方的渴望。

中间两句“如雠雪月年年景,似梦笙歌处处声”通过对比和联想,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这里,“ 雾雪”与“梦幻”都是虚无缥缈的象征,暗示着诗人的生活和情感充满了不真实和难以把握的感觉。

最后两句“未合白头今已白,自知非为别愁生”则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沉痛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年华已经老去,但心中的愿望却仍然没有实现,这种自我认知带来的不是外界的忧愁,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苦恼。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意象和情感的流转,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深切体悟。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

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蹇滞多。

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

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将归山逢友人

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白发多生矣,青山可住乎。

徉狂宁是事,巧达又非夫。

祗此平生愿,他人肯信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将游湘湖有作

一家相别意,不得不潸然。

远作南方客,初登上水船。

岳钟思冷梦,湘月少残篇。

便有归来计,风波亦隔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