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末春初山中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观察,展现了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这两句从听觉上捕捉到了竹林在春风中的细微声音,以及空气中水汽弥漫、氛围朦胧不明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声音和视觉效果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迷离的感觉。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这两句写的是山中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凋零之际,又重新被轻柔的雪花装饰起来,而岩石间奔流的溪水因温度的骤降而结成冰块。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季节交替的描绘,也暗示了时间的轮回和生命周期的无常。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这两句则写诗人在山中生活的情景,通过锁住小鹿来避免猎人的捕捉,以及煮沸茶水等待和尚的到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最后两句则是对春天降落的细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以及在松树小道上长出的野草莓苔层层叠加的描写。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的连绵不断。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春日雪后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的独特体验。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春日山居寄友人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

岂为无心求上第,难安帝里为家贫。

江南江北闲为客,潮去潮来老却人。

两岸雨收莺语柳,一楼风满角吹春。

花前不独垂乡泪,曾是朱门寄食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春日访独孤处士

地僻春来静,深宜长者居。

好花都待晚,修竹不妨疏。

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似君无学处,头白道如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春日闲居即事

未得青云志,春同秋日情。

花开如叶落,莺语似蝉鸣。

道合和贫守,诗堪与命争。

饥寒是吾事,断定不归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