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末春初山中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观察,展现了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这两句从听觉上捕捉到了竹林在春风中的细微声音,以及空气中水汽弥漫、氛围朦胧不明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声音和视觉效果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迷离的感觉。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这两句写的是山中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凋零之际,又重新被轻柔的雪花装饰起来,而岩石间奔流的溪水因温度的骤降而结成冰块。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季节交替的描绘,也暗示了时间的轮回和生命周期的无常。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这两句则写诗人在山中生活的情景,通过锁住小鹿来避免猎人的捕捉,以及煮沸茶水等待和尚的到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最后两句则是对春天降落的细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以及在松树小道上长出的野草莓苔层层叠加的描写。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的连绵不断。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春日雪后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的独特体验。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岂为无心求上第,难安帝里为家贫。
江南江北闲为客,潮去潮来老却人。
两岸雨收莺语柳,一楼风满角吹春。
花前不独垂乡泪,曾是朱门寄食身。
地僻春来静,深宜长者居。
好花都待晚,修竹不妨疏。
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似君无学处,头白道如初。
未得青云志,春同秋日情。
花开如叶落,莺语似蝉鸣。
道合和贫守,诗堪与命争。
饥寒是吾事,断定不归耕。